怎样念佛能得真实利益?

2025-04-18 15:51:1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第十八愿释

  善导大师用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抓住核心,点中要害,一听就明白,很简短,但是意义无穷无尽: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对比一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解释特别的地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和尚没有解释说这样的信、那样的信,就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至心信乐」了,你再这样的信、那样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实在行动当中,你说你信,怎么叫信啊?你称我名号,专念弥陀,这叫「至心信乐」。「我很相信净土法门……」但是,你杂行杂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导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动,不看你讲那么好听的话,不用听那些,你拿出行动来,你至心信乐,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实心,「信乐」是信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导和尚在这里直接就写「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是解释「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释为「十声」,把「乃至」解释为「下至」,这都是有特别的含义。净土法门,最开始讲「持名念佛」的,是道绰大师、善导和尚,因为当时有人解释「乃至十念」解释得很复杂,这样的念、那样的念,意念、观念、想念……而善导大师一锤定音,解释说:所谓「念」就是口称名号,发出声音来,这就叫念佛。当然说「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声相,也能自己听得到,一声一声的。所以叫「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这个解释是根据《观经》下下品「具足十念,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而来的,即根据下下品这样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的。

  本来《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里边讲的念佛,肯定是从弥陀本愿来的。你念阿弥陀佛,却不顺阿弥陀佛本愿,你是念哪一尊佛呢?这三部经的宗旨是一样的,以《观经》下下品更加显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称名号——这里有没有说到要如何的清净心呢?有没有说到要如何断烦恼呢?通通没有说到。因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圣道戒定慧的人,阿弥陀佛发超世的悲愿,「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会念佛,愿念佛,愿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释为「下至十声」。有人问:「打坐念啊?还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说到「不问行住坐卧」,口称名号就好了。怎么叫「下至」呢?「下至」是对着「上至」,这就包括了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那我们都不是「下至十声」这样的根机,我们是平生一辈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误解说「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对,那我们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终,这叫一向专念,不改变题目。「十声」也有人解释说「少一声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为《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又说「乃至一念」,善导和尚解释为「下至十声」,也说到「下至一声」,并不是说临终之时一定要念十声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声,念三声、一声也往生,所以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为我们保证说:「你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

  称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愿成就以后的状况,善导大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我们应知道,阿弥陀佛作法藏比丘的时候,本来所发的誓愿,叫「本誓」;「重愿不虚」,「重」是殷重,很恳切,不虚假,佛不会欺骗我们,「念我的名号,你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自然推导出一个结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这样?那么,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前面讲「十方众生」,没有说「出家众生」,也没有说「在家众生」,是所有十方众生念佛都往生,所以,自古以来,有鹦鹉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还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这都是佛的愿力不可思议,鹦鹉念佛是照葫芦画瓢,「你念,我也念」,主人念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那么,「主人你往生,我也往生。」这样就能往生啊,这叫不可思议啊。长期念佛就行了,这是名号自然的功能。

  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这个念佛机,它的效果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有资格称为念佛机,是不是?不然就不叫念佛机了。如果这个念佛机坏了,那就要丢弃了。一个手表,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时间的,如果手表没有这个功能,也扔掉了。每一个事物都叫一个法,每一个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这个作用和功能是客观的,本来就如此。

  那好了,我们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个法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诸佛皆悉赞叹之法,这个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能呢?六字名号的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这就是六字名号的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万德洪名了。像手表,它就能看时间,不然怎么叫手表呢?手表就是表示时间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我的名号,必然往生」。我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面还说:「能不能往生?会往生不会往生?」就好像一边吃饭一边问能不能饱。所以,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尔自然的道理,像火,烧着之后,自然火焰往上升;那么,水,自然往下流淌。这个是自然而然就这样一回事情。阿弥陀佛之本愿者,是以名号引导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之誓愿,所以,称念弥陀名号之人,往生极乐世界是自然法尔之事,不可怀疑。这名号就是引导你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你念名号,就来往生,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吃饭就能饱,纸拿火一点就燃烧,我们念名号就往生,这就是名号的作用。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这么简单。

  如果有人给我们一个苹果,吃了会不会有营养?如果这个苹果没有营养,它能叫苹果吗?那就不叫苹果了。六字名号我们念了会不会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号有什么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号了。所以,称念必往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有没有说怎样称念才能往生?只说到「下至十声」,这样念佛就必然往生。比如说,吃苹果就有营养,并没要求怎样吃,嘴张多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认真地吃、一心不乱地吃才有营养,不然就没有营养……很自然的,你就这样吃苹果,苹果本身就有营养。如果苹果本身没有营养,你再怎么一心不乱地吃,还是没有营养。六字名号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这样念、那样念才有功德。

  我们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愿不虚」,佛不会讲假话骗我们。各位啊,信佛是信佛的什么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弥陀佛(当然也信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净土三部经);信阿弥陀佛信什么呢?信阿弥陀佛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了这样的誓愿,而他的誓愿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念佛必然往生。如果这一点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亲自为我们保证了,说念佛一定往生,「不往生,我则不成佛」,然后我们在这里说:「念佛一定往生,不过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做什么样的修行才能够往生……」这个都是我们脑子里想出来的,不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有的。

  所以,肯切地劝导大家:一定要以阿弥陀佛誓愿作为轨范,作为标准,作为一面明镜来核对。你在自己心中想,怎么想都对,但是一拿佛的经典来对照,就不对了,比如说「念佛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往生」,这是佛的誓愿里面有的吗?没有啊!没有的话,你怎么这样想呢?可是我们这样想:「我认为,要念到这样才能往生,不然的话,那么容易能往生吗?」是我们心中不敢相信这样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个标准,要必须那样才能往生。这个叫曲解佛义,把佛的意思做弯曲的理解,以吻合自己的心。这是不应该的,学佛法是把我们的心敞开,以佛的知见规范我们的心,不是以我们的心打个弯来理解。

  阿弥陀佛的誓愿叫做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叫不可思议光如来,他的光明是不可思议的。你「这样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议。而阿弥陀佛的誓愿:任何众生念佛必然往生!超过你的思议。所谓出家、在家,有修、无修,昨天讲的那个五逆谤法的罪人,一直到临命终时才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他当时的心是惶乱不堪、恐怖无比,丝毫不能心神安定,这么多的罪过,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念佛,这样乱的心,他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这难道可以思议吗?我们各位,罪过再深,跟他比,差太远了;念佛再少,他跟我们比,差太远了;心再乱,我们和他比,差太远了;时间再短,他跟我们比,又差太远了。他都能往生,我们在座各位念佛无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无事,经常翻翻《观经》下下品看一看。

回答2:

时下修净业者,多以杂念为是,一面念佛,一面作务,犹自诩工夫成熟,动静一如,真是自欺欺人,莫此为甚。古德诗云:“念佛切勿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倒转数珠皆不算。”又云:“心念纷飞起,无一而可成,他端得力处,弥陀便不真。”智人念佛,一句弥陀,首自心底流露,次自口中念出,再次耳根听入。经此三要,工夫日久,方许打成一片。

古德云,老实念佛,此一语可为苦海慈航。但能信愿行三者具足,自收确切之效。念佛之法,当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四语为准绳。六根不缘六尘境界,清净其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不假参究观想诸方便,自然得于自心中开发佛慧,了知即心即佛。

种念佛的种子,必须照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对了。

以理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乱心念佛得福报而已。必须有恒心;一曝十寒,无济于事。

心专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观。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经论上教我们要诚敬,诚在内心,敬在外表,内外彻底诚敬,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几种念的方法至为得力:

(一) 寂静念。寂灭清净已经与三昧相应,禅宗译为静虑,如此念佛即大禅定,行住坐卧均在念中,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
(二) 清净念。有漏的烦恼没有了,无漏的烦恼也没有了,二边俱转,这种念法即真心现前。
(三) 不浊念。浊是虽在念而仍有疑惑,因而并不太认真;故学佛人在理论与方法上,应彻底明达,毫无疑惑,以净信心去念。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烦恼重的三年定可往生,只看我们愿不愿意去而已。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初学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声佛号拨一珠,一直念下去,绝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念佛法门, 如如意宝珠, 能随人意, 雨一切宝。但能恳切至诚念佛, 自然消除罪业, 增长善根。超度先亡, 俱生西方。何不可云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

宜率家人长时念佛及念观音圣号, 当必有不思议之感应.

回答3:

即心是佛的念佛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什么叫即心是佛?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佛,你必须要让自己当得起一个佛字,要知道佛应该干什么,佛会干什么,只有时时刻刻都把自己当成佛,将自己的心当成佛心,按照佛的方法去处事,去做事这样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回答4:

念佛的时候,心要静、要定,而且还要诚。而且不要只是闭眼珠子瞎念,一定要与三归五戒十善六波罗蜜的学习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却实有人提倡一心念佛不须学习的,但那只是针对慧根很低的众生而言。必竟一心念佛的时候心是清静的,也不会造业。佛从来没有提倡不要学习,而是一直在苦口说明终身学习。

回答5:

慧律法师开示
其实禅跟净本来就是不二的东西,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那是一个饵啊,那就像钓鱼的一个饵啊!我们钓鱼,不是要下一个饵吗?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饵,告诉你:最方便也是最究竟,念佛总比没有念好,慢慢有一天,你的经教,你心开意解,渐渐来,渐渐进入状态,佛陀说:到最后要进入什么?要三摩地,就是进入三昧的状态,没有三昧,不可能成就佛道的。
···
老实修行,老实修行,老实念佛,老实念佛,你以为这么简单喔?什么叫老实?没有妄叫做老实嘛!是不是?什么叫做专一呢?不起分别心叫做专一嘛!是不是?你诵一部经,妄念那么一大堆,这个叫杂修啊!我诵无量部经,心都专注在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这叫专修啊,你要弄清楚啊!专修和杂修,还是在心性功夫里面论断的。

慧律法师的几个讲座(土豆上有):

慧律法师-决定往生
慧律法师——深信净土 誓死不退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