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年轻的博士

2025-04-11 19:55: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外国的不知道,中国的有记载:
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有一位当今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他的名字叫李劲。� 提起李劲这个名字,也许你会觉得陌生。但是,下面这件事你也许不会忘记:�
1984年2月16日下午,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来到了上海市展览馆,参观10年科技成果展览。当邓主席见到两个孩子在表演计算机程序设计时,兴致勃勃地走过去,与他们亲切交谈。邓主席抚摩着其中一个男孩子的头,郑重地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这位幸运的小娃娃就是李劲。�
现在,10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幸运的娃娃如今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1991年3月,刚刚过完20岁生日的李劲,就跨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的行列。�
谈起成长的经历。李劲认为自己一不是什么神童,二不是靠父母管教,而是靠自己努力追求脱颖而出的。�
1982年11月,上海市在每个区选定两所小学进行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试验,其中,徐汇区选定了建襄小学。当时,李劲恰巧在建襄小学读五年级,而且数学成绩优异,自然被选拔出来参加学习。这个机遇使李劲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机遇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抓住了机遇,李劲的前途才变得辉煌起来。同样,他所付出的劳动也是非凡的。�
1983年1月,上海市举行第一次少年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李劲获第一。他因此被选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参加活动,并得到为邓小平作表演的机会。�
中学时代,在上海举行的多次数学竞赛、物理竞赛中,他屡屡获得冠军。在世界若干国家举行的、由美国出题的数学邀请赛上,李劲获中国赛区第一名。1986年7月底,初三学生李劲应邀来到清华园,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他又以满分的成绩摘取了桂冠。这次获胜对李劲具有特殊意义,当他刚读完高一,就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破格录取,那年他才16岁。�
如果按部就班地上学,现在李劲应当读研究生第二年,可是他已经读了3年博士生。他是怎么飞跃的呢?�
李劲读本科时,清华大学就为他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培养方案,即让他3年内读完5年本科课程,再用2年拿到本应3年才能拿到的硕士学位。�
为了争一朝一夕,一分一秒,李劲就像上满了弦的钟似的运转个不停。他采用交叉学习法,每一年都同时读两个年级的课程。如果遇到两个年级的课程有冲突,他就干脆自学,补上没能去上课的那段空白。在学校的几年,他从早到晚,从来都是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地运动。结果,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他就读完了5年的本科课程,比学校为他制定的特殊方案还提前了一年。也许有人会对李劲的学习质量表示怀疑,可事实是最好的回答。李劲入学头一年就参加了科研工作,成绩全年级第一,他本科的毕业论文竟然可以作硕士论文用来答辩。�
是的,抓住机遇是一种本领,可是能说李劲没有付出艰辛的劳动吗?�
李劲的父母都是64届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的大学生,现在又双双当上了物理教师。他的父亲还在普陀区负责全区的计算机教育,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父母对李劲的精心辅导。可是,李劲却不承认这一点。他再三强调:“不在父母管不管,而是要靠自己冒出来、”�靠自己,这不就是自学最需要的精神吗?�
问李劲学习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关键在于理解力,在于融会贯通。譬如,把书中的概念串起来,有个综合而透彻的理解,便很容易把握了。”他还主张人要自然发展,反对死记硬背。他回忆小时候的成长说。“我小时记忆力很强,数理化好,父母管得很少,我花费的学习时间也没有别人多。方法嘛也没什么特殊的。课前预习,课后写作业,也不做太多的题。自己看书,自己发展、不靠父母。”�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李劲始终保持着拼搏的精神和勇气。他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清华大学的图像中心实验室度过的。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睡觉,偶而也看看金庸等人写的武侠小说。因为他太忙了,根本无暇再去涉及其他有意思的东西。�
李劲有句不算名言的“名言”:“如果有寂寞感,就不是搞计算机的!”�
难道李劲真的一点儿寂寞感都没有吗?即使最忙碌、最充实、最快乐的人,也难免会偶然心生寂寞。不是李劲没有寂寞感,而是他能够比别人更耐得住寂寞。一本书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耐不住寂寞的人才真正寂寞。而自学更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