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在明代后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5-04-09 12:00: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概括性地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英国建立竞争性文官制度的基石,而英国文官制度又是其它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蓝本。(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回答2:

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八股取士,科举制转变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