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习方式变革的精神实质

2025-04-05 15:19: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与教师一起思考
《人民教育》杂志 余慧娟

引子:为什么要谈学习方式?
很高兴有机会坐在这里谈谈自己对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解。为什么会选学习方式这个话题呢?一方面,觉得它很重要,方式问题就是过程问题,就是最实实在在的"做"的过程啊!再好的理想,再先进的理念,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它是一个实践中的问题。而实践的问题,其实是最复杂的问题。这一点在座的各位肯定都有深刻的体会。另一方面,我感觉到它也是很多老师的心中的"结"。从2001年7月起,我们就一直在跟踪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阅读过的稿件成千上万,听过的课也不下百节,真正在学习方式上运用得很成功的,太少。因此,我们《人民教育》杂志在2002年8-12期连续做了五个关于学习方式的专题,就教师关心的问题采访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分别是:〈如何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自主学习的真谛是什么〉〈再谈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今年的《合作学习:给教师的建议》(2004年第13-14期《人民教育》合刊)。
当然,说实在的,我和大家一样,也是经历了从对它的完全不知,到初认识时的满腹狐疑,再到逐步思考、体悟、清晰,到今天,我也不敢说比大家的理解要深刻到哪儿去。只是很想和大家交流,把我们这几年跑过的实验区,看过的稿子,采访教师与专家等积累下来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一、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出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习方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存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学生眼中的课堂生活。
今天又要上语文课了。没有什么新鲜的,老师仍旧是教我们先认生字、词,然后领读课文,然后一段一段地讲解,再然后是分段,概括中心思想。一想到每天的上课程序,我就一点胃口也没有。偶尔课堂上闹出一两出笑话,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了。而课文有的时候也挺有趣的,但是不多。学校生活就是这样。
当学生的幸福感应该在哪里呢?我想并不只是在毕业分数上。那样,漫长的学校生活太难以煎熬了。而且会甩掉太多的非常有希望的有前途的天才,也会甩掉那么多原本可以更快乐地过一个普通公民生活的人。学校生活,不应该只是重复,因为学生的生命在成长变化,教学的内容也在变化。过程,永远是值得崇敬的。

再从教师的角度想一想每天的教学生活。
不论是什么原因走上当教师这条路,刚开始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新鲜感的。但是任何工作时间长了都会有倦怠。特别是在教完一轮后,那些简单的教学程序早已成了不用动脑筋的事。除非轮到自己做公开课,否则,谁也不会去动那根心思。当老师,就是这样!
其实,不只是学生,老师也一样希望摆脱枯燥的日常教学程式,去寻找和体会做教师的幸福感。(参看《我愿所有的教师都有从事教育的幸福感》)
叶澜教授说,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为什么要上升到生命这个高度呢?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它就是生命渡过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这个课堂上的独特的生命个体。
我们常常想,应该怎样渡过我们的一生?我们的职业生涯几乎占去了除去睡觉时间的1/2以上。如何度过每一堂课?这其实就是在思考你的生活方式。能不能从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就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人能否感到幸福的重要方面。
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说,任何工作都有一定的重复性,比如,北京开地铁的工人,公交车的驾驶员,银行的收银员,等等。但是,我一直觉得教师不应该和他们一样总是机械地重复相同的生活内容。如果说,过去若干年里,我们是这样的,但现在不应该。不论是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以学生和以教师为本的角度,都不应当。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有文化知识的群体,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追求。但是要靠自己去创造。
2.一起来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学生创造力和自主能力的淹没。
记得有一位大学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小学做的是闭窍的工作,我们大学要做的是开窍的工作。"当然,后半句也不一定对啊。但是前半句很能引起我自己的共鸣。我所接受的12年基础教育是在1982年到1993年间,93年高中毕业时也是我们当地的优秀生,感觉很好。但是到今天已经10年过去了,加上又从事教育新闻工作,我逐渐意识到了我所受教育的缺陷。比如说,在上大学的时候,一旦做实验遇到结果不对,我不知道应该上哪找错去;到书店拿到一本书,不知道是该看目录,还是看作者,还是看它本身的宣传广告来判断是不是一本好书,最终是看作者是否有名,这其实就是盲目跟从权威了。可以说,整个缺乏判断能力。原因在哪里呢?现在我完全意识到,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老师讲,而且理科多数是老师将公式一推理,就套用做题;工夫都用在了如何对付变化多端的题目上了。文科就是背、记,没有什么分析、判断之说。
所以,近些年来,社会上对教育的批评,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对的。2002年开始新课程,我是举双手赞成。为什么呢?因为当我意识到了自己学生时代成长的缺陷后,真的就不希望后来的孩子还是重复自己的轨迹。我一直觉得自己本来应该更加有创造力,有更多的潜能可以发展。
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不必再去列举多少例子了。单一的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可取了。长期如此,学生很容易生成惰性,因为不用动什么脑子,不用自己去思考,也不需要发言,因为不做任何反应,或者有几个人做出回应,教师就会一直讲下去,直到下课。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沟通也很少。另外,每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从来都没有时间自己先去想一想,如何来解决,老师就直接把推理过程,把结果告诉了学生。(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说,每次过早地教给学生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 )这就是被动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沟通与合作的,完全接受的学习方式。一个孩子从6岁到18岁,是一个多么富有活力,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年岁啊!如果无视这一点,而将所有的孩子置于如此单一的、成人化的、枯燥的学习生活中,那么,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学校生活,也是情理之中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