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分布 防治 是什么?

2025-04-06 05:57: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其形成原因有:
  (1)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2)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3)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4)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2、盐碱地的分布: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3、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回答2: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分布: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回答3:

成因:一个是地势低洼处积水,经过蒸发后,盐分不断积累;另一个是干旱地区,且地下水位高的地方。
分布: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和滨海地区
防治:植树造林,进行合理的灌溉.....

回答4:

成因是土壤含盐量高超过百分之零点三。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