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别名刘罗锅,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映的一部名叫《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其实讲的就是刘墉本人。与电视剧不同的是,由于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的名门望族,从小在名门相府成长,家族又世代为官。所以,他后来首次步入仕途多多少少是因为家族的缘故,当然这自然也和他自己的努力,以及他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有关系。
刘墉,出生于1719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当官期间,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不仅如此,他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还被世人尊称为“浓墨宰相”。乾隆十六年时,因为父亲的关系,刘墉凭借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随后被授予官职。在乾隆在位期间,刘墉曾被授予很多官职。从最初进入官场起,到后来这四十五年来,刘墉的官职是升升降降,降降升升,不断变换着。
乾隆十六年,三十二岁的刘墉在家族的庇护下,参加考试并考中进士,接着便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担任编修工作,不久又升迁为侍讲,这是他步入仕途的起点。
四年后,因为刘墉父亲因办理军务不当而锒铛入狱,他自然也收到了牵连,被贬为翰林院编修。
又过了两年,刘墉被外调为地方官,此后直到50多岁都在地方当官,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
乾隆二十一年,被提拔为安徽学政,三年后,调任江苏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被认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被发配军台。
乾隆三十四年,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担任江宁知府一职。
三年后,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因为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又三年,服丧期满还京,授内阁学士一职,任职南书房。随后几年官职一直上下徘徊。
直到乾隆四十八年,升至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达到其事业顶峰(乾隆时期)。
刘墉在乾隆时期担任过很多官职,有高有低,官职也一直处于不大稳定的状态,但他为官期间一直兢兢业业,为民着想,所以说直到嘉庆年间官职还在不断上升。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墉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据史料记载,刘墉在为官期间,继承了父亲刘统勋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德行。他当政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相传其出任学政时因为把关特别严格,使得一些想作弊的人不敢入场。在刘墉任江宁知府时,在政期间,秉公办案,为政公正清廉,这也使得他的名声传播开来,百姓们都称赞他的品行和为官之道将其比做包拯。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不仅如此,连皇帝对他都多有嘉奖,在其上任之时还为其题诗以表示自己的厚望。史料记载,在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当然,刘墉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
从这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刘墉是一个集才华和能力于一身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值得托付重任之人,办事认真严峻,只不过在晚年的时候经常犯错以至于不太讨乾隆欢心,官职也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