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仔糕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工业化生产,然后进入超市销售的原因主要是:钵仔糕本身的价值太低了。这和钵仔糕最早产生于社会底层有关,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也主要是劳动人民在消费,除了传统小吃这个因素之外,它没有更多的文化或者功能附加价值,所以它一直就是以低价在出售,零售价仅仅只是0.5元/个,以这样的价值,若再加上征地建工厂、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配送商场超市,等等这些环节的成本,由于钵仔糕不象包子馒头那样的主食有普遍的消费需求,如果规模化的话,那成本就会只高不低,估计每个钵仔糕必须要卖到2元钱左右才能赢利,以这样的成本和很高的市场风险,没有投资者和经营者愿意用工业化的方式来生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家乡在台山县,
那里的美食多不胜数,
我觉得最好吃的是美味无比的钵仔糕。
钵仔糕是广东传统的小吃之一,
首创地就是我的家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关于钵仔糕的来历,清朝咸丰年间的《台山县志》有这样一段记录:“其实,当时驰名者只一家,在华丰迂桥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适设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浊,以钵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说的是当时华丰迂桥旁有一家店铺,这家取清澈的泉水用钵蒸糕,比别人家的要好吃。后来,用钵蒸糕的这种做法,一直传下来,成了风靡全国的钵仔糕。
如今钵仔糕的“家族”已经十分庞大,城市里有许多卖钵仔糕的店。而且味道也丰富了许多,有红豆味的、巧克力味的、苹果味的、草莓味的等等。
我可喜欢吃钵仔糕啦,因为它香甜可口,细腻爽滑。每次我回家乡,外婆都会专门蒸钵仔糕给我吃。有一次,我给外婆当助手,和外婆一起做钵仔糕。
外婆先准备了粘米粉、澄面、红豆和片糖,还有清水。材料备好,接下来就开始做了。
外婆先把用清水浸泡了三个小时的红豆放在锅里蒸,把红豆蒸得软软的。
蒸红豆的时候,我听外婆的“命令”去和粉。我把粘米粉和澄面混起来,搅拌均匀,再慢慢加入一杯清水和成糊状。这些粉糊粘粘黏黏的,好像泥巴,我便情不自禁地把手指插进“泥”里,拔出手来时,手指变成“泥指”了,很好玩。外婆见了,连忙提醒我别玩了,我才赶紧跟她一起把片糖水和红豆一起倒入粉糊里,用竹片搅拌均匀。最后,我们再把粉糊倒入抹了油的钵内。用大火蒸二十分钟,一锅香喷喷的钵仔糕便出炉了。
等钵仔糕凉了,我把它倒进一个碟子里,然后用小刀切成一片片的,便迫不及待地用竹签插起一块吃。只见它是红色的,有点透明,
再闻一闻,啊,好香!咬上一口,清甜中带着红豆味,真好吃啊!
听了我的介绍,你也馋得流口水了吧。那就快到我的家乡台山来,尽情品尝正宗美味的钵仔糕吧。
钵仔糕
钵仔历史
钵仔糕是从香港流行起来的一种小甜点,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已经开始流行,吃的人越来越多,卖的人也越来越多。它晶莹剔透、爽滑可口、弹齿、不沾牙、时尚、口味丰富、造合各种年龄的消费人群。
钵仔糕如果按大类来分,可以分成两大类:老式钵仔糕和水晶钵仔糕。老式钵仔糕在以前比较多,现在最多见的是水晶钵仔糕。
钵仔糕品种有:红豆、绿豆、哈密瓜、菠萝、巧克力、香蕉、水蜜桃、草莓等等。钵仔糕因巨星周星驰主演的《破坏之王》而一炮走红。
传统的砵仔糕为广东小吃之一,首创于广东省台山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朝咸丰间(公元 1851—1861年)成书的《台山县志》载:“钵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船就之。其实,当时驰名者只一家,在华丰迂桥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适设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浊,以钵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后人采用钵仔来蒸糕之法一直传下来,成就现在的广东砵仔糕,以至风靡全国,甚则海内外。
菜谱名称 钵仔糕
所属菜系 甜品
所属类型 甜品小食
基本材料 粘米粉六两,澄面三两,红豆六两,片糖八两,水四杯
基本做法 红豆用清水浸三小时后,隔水蒸淋。粘米粉与澄面混合,以筛隔匀。徐徐加入1杯半清水开成糊状。片糖以2杯半清水煮溶后,与红豆一同加入粉糊中拌匀。将准备好之粉糊倒入已扫油之碗内,猛火蒸二十分钟即成。
这个是做法。。你看看吧希望有帮助
菜谱名称 钵仔糕
所属菜系 甜品
所属类型 甜品小食
基本材料 粘米粉六两,澄面三两,红豆六两,片糖八两,水四杯
基本做法 红豆用清水浸三小时后,隔水蒸淋。粘米粉与澄面混合,以筛隔匀。徐徐加入1杯半清水开成糊状。片糖以2杯半清水煮溶后,与红豆一同加入粉糊中拌匀。将准备好之粉糊倒入已扫油之碗内,猛火蒸二十分钟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