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能源格局的重大变革均推动了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19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和20世纪电气化的普及便是最佳例证。今天,决策者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了解能源架构的核心目标——以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确保人人都能获得能源并保障能源安全。
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和全球知名咨询机构埃森哲联合推出一份研究报告,就如何推动全新的能源结构、实现有效转型,为决策者提供了相关洞见。本刊摘发部分内容,以期引起各界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节能,消费者将节省更多开支,同时提高商业电厂的利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环境能源技术部通过对1988-2006年间美国民用及商用设施能效标准产生的实际和预计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到2030年,能效提高将帮助美国消费者节约2410亿美元。同时,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预计,智能建筑技术将有望实现200-260亿美元的电力成本节约。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是由各家领先的高科技公司组成的联盟。
尽管前景十分可观,但据国际能源署报告,自1990年以来,全球总体能效提高速度从过去年均2%下降至1%。市场扭曲和失灵阻碍了人们对能效提高进行投资。而消费者通常对成本节约知之甚少。同时,交易成本也相当高:对个人而言,挑选、购买和安装最佳节能设备是一件相当耗时的琐事。事实上,能效往往成为“委托-代理”机制失败的牺牲品。例如,在高能效建筑中,开发商可能并不乐意采取提高能效的行动,因为是租户来获取因电费降低而产生的直接效益,而与开发商无关。此外,消费者对回报期的预期往往不切实际,例如,房主对能效投资回报率要求过高。
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将成为重要的增长驱动力。同时,我们需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向投资决策者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成本视角。政策制定者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推动消费者采取能效节约措施,激励节能行为(如英国的“可再生供热激励计划”),同时在价值链各环节实施能效标准——从车辆到新型建筑和消费产品。这些努力还应得到相关信息的支持,以便明确能效提升带来的潜在效益。
在此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并非孤军奋战。各行业也应开发新型商业模式,通过整体性方法,如通过横向整合并建立能源服务企业,解决商业和住宅领域的能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