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自古为闽粤水陆交通要道。国道324线,厦深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横贯县境72.5公里,连接省养支线7条,位于广州、深圳、香港与汕头、厦门之间的连结点上;有遮浪、汕尾、鲘门、小漠等港口。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四通八达的沿海航线。
陆路交通,西汉已辟官道,以后历代均有经营,民国前期,海丰曾是省内筑路先进县之一。民国15年(1926),公平至海城已通汽车。民国24年,全县已建成公路8条163.5公里,通车里程155公里。抗日战争爆发期间,民国政府为了焦土抗战,下令自毁公路、桥梁,破坏了陆上交通;闽粤古代海运已有相当规模,据《海丰县志》(明嘉靖本)记载,南宋,开通“宋溪”,连接县境内东西两溪,使沿海与内河的航运畅通,“闽广贩盐船舶往往聚此”,有“大德、圆山、小液、大液、石塘、鲘门”等港口。鸦片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开放,深入内地的古口岸为沿海的汕尾、马宫、鲘门等口岸所取代,汕尾逐步成为粤东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港口。
至1987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49.5公里,比1950年增长5.8倍,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0.32公里,22个乡镇全部通车,公路的桥梁、涵洞,由过去的土木结构,逐步改造为石拱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县道除小漠渡口外,已桥梁化。陆上货运量逐步增加,客运自改革开放后更是飞跃发展,沿海航运量也有增加,但内陆航运量,则在70年代后,因“农业学大寨”和围海造田,加上修水库、建水闸,航线日短,内河与沿海航道不畅,内河运输日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