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嬴政之比较
1、千古一帝,有待商榷 历史象一部无头又无尾的台阶,这台阶远古在下,未来在上。越古越远越说不清楚,都是听来的,故曰“传说”,“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则成了“小说”。(《汉书-艺文志》)
一定的历史人物自然地定位于一定的历史台阶上。历史人物的作用是发现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找准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就算完成了历史使命,就是伟大。
历史人物只能发现并解决当时的问题,我们不能要求古人造飞机原子弹,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曾将统一华夏的历史使命交给了赢政,似乎又交给了项羽,但他们都有负历史的重托。
从公元前221年赢政称帝— 公元前202年年刘邦称帝,19年间中国出了两个声名赫赫的皇帝—秦始皇和汉高祖。
中国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赢政只是第一位皇帝。正如我们无法评出“万古一人”一样,将“千古一帝”的美称冠于秦始皇,实有溢美、惑众之嫌。因为“千古一帝”乃独一无二之褒意,尽管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却是世界级闻名的第一“暴君”!他在全世界第一个施行“暴政”。倘论文治武功,秦始皇只能征伐天下而不能治天下,他将天下治得一塌糊涂,去世年许,天下大乱,以致人口只剩十之二三。秦始皇乃亡国之君,他于国无功;于民有罪,更无德可言。
中国人现在将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暴君隆之为“千古一帝”,是谄媚“暴力”、迷信“武力”之举,是没有是非的不智之论,是一种文化的误导,更将贻笑大方。
如果秦始皇和秦文化真象现在一些人鼓吹的那么好,那数百万先人的血真是白流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和当时的天下人都是历史的罪人,他们都不该去推翻暴政。
老子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秦始皇、项羽、日、德法西斯的狂风暴雨,都没刮几天。难道中国人希望再出一个秦始皇吗?“千古一帝”之说确实有待商榷。
这里不妨将两位同时代、对中华民族有重大影响的皇帝作一番比较,细考他们的业绩和功过是非,或许能澄清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2、秦皇与汉高的身世及迥然不同的性格
赢政公元前259年生于赵都邯郸歌妓之家,刘邦公元前256年生于魏国的大夫之家,他们相差仅三岁。
赢政的童年是很惨的,在他出生前一年,秦将白起坑赵卒45万,故赵人对秦人有刻骨之恨。他作为人质之子生在赵国,不仅备受欺凌,而且随时有被杀的危险。菲薄的物质生活使他营养不良,据《史记》载,赢政是“挚鸟膺”—鸡胸。“豺声”—其声沙哑,喉音嘶嘶。
刘邦生于魏大夫之家,使他或多或少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故刘邦能赋诗作文、击筑而歌、拔剑起舞、会下围棋,他还第一个将蹴鞠—踢足球引入军中和皇宫。 严酷的童年养就了赢政“少恩而虎狼心”的冷酷性格。
而优裕、无忧无虑的小公子环境,使刘邦志趣广泛,多才多艺,从而养成了好动、活泼的性格,使他具有艺术型的气质,社会型的人格。
秦始皇的相貌不扬,甚至很丑陋。他出入俱乘“帷车”—帷幔罩车。他出巡时,民众都得背面,不准看!“人臣不得见天子面”,是他自形惭愧、猥琐(suo)心态的反映。
刘邦的相貌如何?《史记》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这是说:“高祖的状貌,是高鼻梁而面带龙相,胡须很美。”“须”是指下巴上的胡子,“髯”是指长在两颊的,刘邦是个“美髯公”。
赢政的心胸如何?刘邦有个老乡,大梁人名“缭”,后来被赢政封为国尉,即太尉,史称“尉缭”。这个人属兵形势家,著有31篇兵法。他劝赢政毋爱财物,重金贿赂敌国的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赢政用其计,叫李斯去执行。
赢政与他平起平坐,史称“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按理说,赢政这样礼贤下士,应得到尉缭的忠心和报答。但尉缭却说:“秦王的相貌,塌塌的鼻子,细长的眼睛,鸷鸟般的胸膊,豺狼般的声音,这个人缺少恩德而有虎狼心肠。他不得志时甘居人下,得志就要吃人。我不过一介布衣,但他见我却十分谦卑。一旦他得志于天下,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奴隶。这样的人不可久交。”尉缭最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