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时代分布规律

2025-04-11 03:03: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收集了研究区130个矿床(点)共361个年龄数据(表2-6),其中花岗岩型铀矿床(点)75个,年龄数据178个,斑岩型矿床(点)21个,年龄数据44个,火山岩型铀矿床(点)8个,年龄数据15个,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点)18个,年龄数据103个,砂岩型铀矿床(点)8个,年龄数据21个。年龄测试对象大多数为沥青铀矿,少数为矿石或围岩全岩,部分数据经等时线法处理和U-Pb一致性图解,可靠性较强。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类、统计,制作频率直方图,发现华南铀矿成矿年龄具有自身特点。

表2-6华南部分铀矿床沥青铀矿成矿年龄

注:*沥青铀矿U-Pb等时线法,其余为沥青铀矿U-Pb法;(1)吴烈勤等(2003);(2)王正其等(2010);(3)核工业270研究所等(2006);(4)黄国龙等(2009);(5)核工业华东地质局270研究所(1995);(6)吕古与(2000);(7)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南铀矿地质志》编写组(2005);(8)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华东铀矿地质志》编写组(2005);(9)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华南铀矿地质志》编写组(2005);(10)闵茂中等(1998);(11)范洪海等(2008);(12)陈跃辉等(1997)。

一、产铀岩体、岩层时代分布特点

与铀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体或斑岩体的时代,绝大多数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个别铀矿床产于更早期的花岗岩体内,如湘东的大坪洞矿床产于加里东期岩体内,桂南的古僚矿床产于海西期岩体内,但其成矿时代与产于印支-燕山期岩体内的矿床成矿时代一致。唯产于雪峰期摩天岭花岗岩体内的新村和达亮两个矿床较特殊,铀成矿于华力西早期,新村矿床有喜马拉雅期矿化叠加。而斑岩体比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更新些,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

与铀矿化有关的岩层几乎遍及各个地质时代。自新元古代到古近纪,除志留纪和三叠纪外,各时代均有含U地层产出,主要产(富)铀层形成于震旦-寒武纪和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古生界及以前地层与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关系密切,中新生界主要产砂岩型矿床。产(富)铀层时代与其中分布的铀矿床成矿时代无必然联系。少数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矿床成矿时代与含矿地层时代相近,大多数产(富)铀层中的铀矿床均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期,如金银寨矿床,围岩时代为早二叠世,铀成矿于晚白垩世。

二、成矿年龄集中分布与区域成矿同时性

华南铀矿成矿年龄数据分布范围为640~1.5Ma,其中>145.5Ma的数据11个,占3%,<145.5Ma的数据350个,占97%。铀成矿年龄集中分布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内。145.5Ma是华南铀成矿时代的分划线,145.5Ma以前的铀成矿作用零星分散,仅发生在局部地区,如湘西怀化的铜湾地区(铜湾矿床成矿年龄640Ma),或在部分矿床中存在时代较老的铀矿化迹象,如铲子坪、达亮、沙子江等矿床。大规模的铀成矿作用发生在145.5Ma以后相对较短的地质时代。

从全区成矿年龄统计频率曲线图(图2-10)可见,频率曲线基本呈单峰型,且较为狭窄,成矿年龄的峰值在80Ma左右。61.2%的年龄值介于65.5~145.5Ma之间,处于白垩纪范围,28.5%的年龄值落在23.0~65.5Ma(古近纪)内,另有6.1%的年龄数据<23.0Ma,即在新近纪时期成矿。

图2-10 华南铀矿成矿年龄统计频率曲线(n=361)

花岗岩型铀矿年龄有97.8%的数据<145.5Ma,其中大部分集中于40~100Ma之间;斑岩型和火山岩型成矿年龄全部<145.5Ma,斑岩型主要集中于80~110Ma之间,15个火山岩型矿化年龄为80~141Ma;碳硅泥岩型有92.2%的成矿年龄<145.5Ma,砂岩型有95.2%<145.5Ma。由此可见,不论矿床属于什么类型,不论含矿围岩形成于什么时代,成矿作用均集中发生在145.5Ma以后的中新生代,特别是白垩纪和古近纪。华南铀矿成矿时代具有区域上的同时性。

本区5种类型铀矿床的成矿年龄的峰值不尽相同,花岗岩型矿床成矿年龄数据较多,频率曲线呈单峰形态,峰值在80Ma左右(图2-11a),对全区铀矿年龄的频率曲线形态影响较大,其余类型成矿年龄频率曲线呈双峰或多峰形态,但主峰明显,斑岩型矿床主峰值为90Ma(图2-11b),火山岩型铀矿成矿年龄变化较小,频率曲线表现为双峰形态,主峰为90Ma(图2-11c),次峰130Ma,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年龄主峰为70Ma(图2-11d),砂岩型主峰为60Ma(图2-11e)。

华南铀矿保存因素探索

图2-11 华南不同类型铀矿成年龄统计频率曲线

区域上成矿时代的同时性反映了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统一性,华南铀成矿作用时空演化可能与华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有关,在伸展构造作用下发生的岩浆构造作用,带来高热和矿化剂CO2,致使U发生活化、迁移,以致富集、成矿,是根本原因所在。

三、矿岩时差

矿岩时差是中国包括华南铀矿的显著特点。大部分矿床特别是花岗岩型铀矿床,均存在矿岩时差,但差值有大有小。由于铀成矿集中于中新生代,所以含矿围岩(地层或岩体)时代越老,与其有关矿床的矿岩时差将越大。赣北的董坑矿床(碳硅泥岩型)含矿层形成于震旦纪,成矿年龄26~31Ma,矿岩时差>500Ma,粤北下庄矿田337矿床,成矿年龄138Ma,通常认为是矿岩时差很小的矿床代表,但新近研究成果显示,与337矿床密切相关的帽峰岩体单颗粒锆石测试的成岩年龄为206~238.2Ma(张展适等,2009),矿岩时差>68Ma;赣中相山矿田横涧矿床U-绿泥石型矿化年龄127Ma,U-萤石型矿化年龄119Ma、89Ma,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斑岩年龄是135.4Ma(陈小明等,1997),矿岩时差>8.4Ma。

层控矿床的矿岩时差变化幅度较大,有的成矿年龄与含矿地层时代近于一致,反映了同生成矿作用的存在,如熊家矿床(火山岩型)早期U-P矿化与含矿地层大致同时形成,矿岩时差<10Ma;铜湾矿床也是很好的例子。有的甚至是大多数层控矿床成矿年龄明显晚于含矿地层,具有明显的矿岩时差,如董坑矿床,反映后生成矿作用的主导地位。

总体上,碳硅泥岩型矿床矿岩时差普遍较大,花岗岩型次之,斑岩型和火山岩型较小,而砂岩型由于含矿层主要是侏罗系和白垩系,少量古近系,平均矿岩时差也偏小。

四、成矿作用连续性及演化

花岗岩型铀矿成矿年龄频率曲线呈单峰形态,表明成矿作用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是无可厚非的,而斑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砂岩型成矿年龄频率曲线呈双峰或多峰形态,是不是可以作为多期成矿的依据呢?笔者认为,由于测年龄数据所限,也许不足以构成频率曲线的单峰形态,不能看做是多期成矿的依据。

相山铀矿的形成年龄,与矿化类型有关,U-磷灰石型、U-绿泥石型成矿年龄较大,U-萤石型成矿年龄较小(张万良等,2009),但是,我们知道,相山铀矿的矿化类型是根据矿石组成及热液活动特点而划分的,它们是相互过渡的,一个矿床内往往有多种矿石类型同时存在,实际上各类型铀矿化是一期热液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成矿热液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连续的演化过程,从成矿开始到结束,有数十百万年的时差。从历年发表的测年数据看,进一步划分成矿期次难度较大,因此认为,相山铀成矿作用是连续进行的,只有一个成矿时期,年龄主要落在早白垩世范围内。

卢映新等(2009)通过研究诸广南部14个矿床2个矿点近70个沥青铀矿成矿年龄数据后也认为,这些年龄数据基本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年龄数据链条。前人划分的3个成矿期(120~90Ma,90~70Ma,70~40Ma)实际上是过去对成矿年龄数据掌握太少的缘故。

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期的铀成矿作用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但成矿特点早晚是有区别的,特别是热液型矿化。在斑岩型铀矿床中,早期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与钠交代作用有关的矿化,而晚期常形成U-萤石型、U-地开石型、U-水云母型或U-硫化物型矿化;在花岗岩型铀矿床中,产于花岗岩内的钾(钠)长石-赤铁矿型矿化,往往形成较早,硅化带中的U-微晶石英(玉髓)型矿化、U-萤石型及U-碳酸盐型矿化常常是较晚些时候形成的。

在空间上,成矿年龄也表现有连续变化的规律,如产于花岗岩体外带红盆中的热液铀矿床,主要形成相当于花岗岩内部的较晚期矿化类型,如U-微晶石英(玉髓)型、U-萤石型矿化,反映从岩体内部到外带,矿化年龄有由早到晚的演化特点(陈跃辉等,1998);火山岩型铀矿化,矿岩时差较小,而含矿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在区域上有由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点,即火山岩型铀矿化年龄也有由西向东逐渐变新的演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