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2025-04-03 18:38: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前言

孢粉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使孢粉化石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入库保存,特制定《孢粉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确保孢粉化石标本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

孢粉化石标本资源保存的标本库需要特定的条件,孢粉化石入库要求有详细的入库记录和标本登记并进行妥善保存,有些标本还需特殊保存,涉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等的信息记录管理以及数据整理需按照一定的程序。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王怿。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孢粉化石标本的保存范围及所用术语、标本库的条件、孢粉化石标本入库要求、入库记录、标本登记,以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信息记录。

本规程适用于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等保存收藏孢粉化石标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1)标本库(specimen storerooms):贮藏标本的库房及其设施。标本库应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资料,数据库亦应设有安全电子保护屏障。

2)标本柜(specimen cabinets):贮藏标本的木柜或铁柜,内有很多格挡或抽屉以系统地摆放未经实验室处理的样品、薄片盒和标本盒。

3)薄片盒(slide boxes):摆放薄片的盒子。

4)标本盒(specimen boxes):摆放装有有机残留物的小瓶。

4 标本库条件

库内要有显示温度和湿度的设施。具有密闭与通风的性能,能防湿,防虫,防混杂,防火,防震,防盗,防紫外线等,要有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设施(空调)。

5 孢粉化石标本的保存

5.1 标本入库要求

——必须是经整理好的、未经实验室分析的样品,应有野外采集号、产地、层位、采集人、采集日期。

——薄片和电镜座上应标注野外采集号和标本登记标签。

——装有机残留物的小瓶(已经实验室处理的副样)应标注野外采集号和对应薄片上的标本登记号。

5.2 孢粉化石标本入本登记

5.2.1 登记号

——登记号可由前缀和数字两部分构成。前缀往往代表不同单位或部门,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用“PB”代表古植物学(Palaeobotany);数字则按标本领号的先后顺序编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孢粉标本的登记号都是唯一的。

——登记号写在标签上,并黏于薄片或电镜座上。

——为了在标本与标本相关信息之间建立长期的和永久性的联系,登记号应在手稿提交出版之前就由作者本人登记领取。

5.2.2 登记研究标本还应记录的信息

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标本所在的具体图版、野外编号、薄片号、薄片定位数据、图片号码。

5.3 标本的摆放

1)根据类型的不同,孢粉化石标本的放置方式不同。未经实验室处理的样品应整齐摆放在标本柜抽屉中;薄片可放置在薄片盒中,薄片盒摆放在标本柜抽屉中;装有机物残留物的小瓶和电镜座放置在密封塑料标本盒中,摆放在标本柜抽屉中。

2)标签贴在薄片或电镜座上,标签上仅有登记号,其他信息可在数据库中查找。数据库内容包括:登记号、孢粉化石标本的学名、模式(含有薄片定位数据)、产地、时代、层位、采集人、采集日期、鉴定人,及附注。

3)标本的保存位置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去。

5.4 标本的排放

孢粉化石标本的排放可按未经实验室处理样品、薄片(含电镜座等)和装有机物残留物小瓶三个系列排放,但需标明某样品对应的薄片和小瓶的排放位置。在各类标本排放中可按照下列方案进行序列排放(一个库房应只采用一种序列;如果可能,可同时设立按不同序列排放的若干个库房):

1)按地质年代:基础单元是地层,更高的单元是纪(Period)和世(Epoch),新生代可再细分。

2)按产地:在大的地层单元中,标本被划分为本国的和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本。

3)古生物学分类:在地层分类单位和标本的国别分类之下,进一步的编排依据是古生物系统分类。孢粉化石标本和样品被排放在古植物大类。

4)同一门类标本的排放:研究单位的标本也可按门类排放,在各门类之下,同一门类化石标本进一步的编排依据是标本入库的顺序(往往也是标本发表的顺序)。孢粉化石标本排放在古孢粉学类标本中。

5.5 管理

5.5.1 标本标志

标本入库后应标明标本号、抽屉号、标本柜号。在孢粉化石标本中,需要标注出未经实验室处理的样品-薄片(含电镜座等)-装有机物残留物小瓶的相互对应位置。

这些信息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去。

5.5.2 检查

标本入库后应定期进行检查,检查时应避免外界高温和高湿的影响。每个库房应规定定期检查的期限。

5.5.3 保护

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收藏标本的基本目的在于保存好标本,这些标本保存在良好环境中,合理编排并随时准备用于研究,因此标本保护是收藏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的措施包括:

——利用空调来调节湿度和温度。

——未经实验室处理样品的保存温度应保持在16~18℃为宜。

——避光,标本储藏柜由抽屉和门组成,门具有紧密“密封”的性能,每次使用之后,都要把门关上。门在抽屉内部和外部环境二者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尽可能地保持抽屉内部环境的稳定。

——薄片标本平放于标本盒中再放入标本柜,保存于低温房间内。

——电镜样品贮存在温度相对受到控制(室温4°左右)且无尘的环境中。

5.6 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

1)标本须登记并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及与标本有关的所有信息和数据。人工记录这些信息并把它们录入数据库中。

2)对新接受的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有必要便立即实施。

3)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并输入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登记号、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如果是在某文献中已描述过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等。

5.7 借用登记

应记录借用者姓名、借用目的(重新研究、查阅对比等)、借用标本的登记号、借阅日期、归还日期等。5.8 数据库

用电子数据库记录馆藏标本的详细资料。这种记录方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写表格。数据库包含可能彼此相关的域和亚域。在数据库中应包括:登记号、孢粉化石标本的学名、模式(含有薄片定位数据)、产地、野外编号、时代、层位、采集人、采集日期、鉴定人,未处理样品的摆放位置、薄片(含电镜座)的摆放位置、有机残留物小瓶的摆放位置和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