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学发端于宋朝,二程以及朱熹让理学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在当时,理学一方面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新阐释,反映出了思想的解放;另一方面,代表了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抗,借由“理学”这一形式来抨击佛教思想。而导致理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趋于僵化的原因是:一为朝廷的打压;二为君王对此的吸纳以及儒生的附庸。一、朝廷的打压
儒家理学在当时也代表这一种自由的风气,理学理念中所描绘的崇高场景也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理学家们自然会不满社会的风气,不满朝廷的所作所为,因此会对此大肆批评,表达自身的思想。而在发表了这样的言论之后,自然会引起那些达官贵人的关注,也会遭致他们的反对和打压。
而其中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南宋时期的“伪学逆党之禁”,其大范围地打压了当时的学者党派,而主要的对象就是当时的理学,理学家普遍受到打压,许多人被流放,被贬官。从此以后,理学就不复过往的强盛,逐渐成为了附庸君王的存在。
自朝廷的打压之后,理学家噤若寒蝉,也明白了朝廷手段之残忍,于是就从抨击朝政转变为崇拜君权,试图讨好君王。
在之后元朝、明朝的发展过程中,理学逐渐被吸纳为君王的统治工具,朱元璋更是通过搜集理学典籍,将理学典籍进行一一整理、检查、删改,借此确保理学内容的正当性,让理学成为了一种正统思想。而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之中,朱熹也成为了科举的主要考核内容,从此理学成为了君王的统治工具,也不再会有什么新的变革产生了。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而孔子的儒学说,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被历代王朝所信奉,成为帝王统治的巩固手段,后来在朱熹的注解下,走入僵化。
因为与科举挂钩了,科举挂钩后儒学就受到了限制。为了应对考试,就出现了很多规定,然后就被束缚了。
因为人们的创作自由被剥夺了,所有人的意志都为皇帝服务,与他不一样的想法很难产生活力,于是逐渐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