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广虽然建立寸功但是不受皇上赏识这件事,能引发诗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诗人们写诗,都是建立在情感上的,简单来说,就是某种事物引起了诗人的感情,诗人们对它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一首诗就产生了。所以诗人们选择作诗的对象,一定是能和他们产生某种共鸣的。
先来看看被诗人们偏爱的李广是个什么身份吧,李广的身世没什么好讲的,但他所剪下的功勋却是非常多,当将军的时候,能为国家开拓土地,身边的士兵乐于跟随,对底下的士兵也张弛有度,对百姓怜贫惜弱,百姓爱戴,可以说李广的一生,就是标准的将军的一生,是后来的诗人标榜的对象。
但是李广此人运气不好,准确的说就是怀才不遇,虽然能征善战,但是汉武帝就是看不见他,他的目光全在自家亲戚上了。比如霍去病和卫青,都是汉武帝沾亲带点故的,所以诗人们多少有点不痛快,如果霍去病卫青不是汉武帝亲戚的话,说不定也泯然于众人矣。
古往今来,诗人登上高位的又有多少,所以对于一个不受重视的将军,显然李广更亲切一点。霍去病和卫青不用说,凭着卫氏登上皇后之位受到重用,难免有点外戚的嫌疑。再说史书上对于卫青霍去病的战役,往往用一种天赐的语气,显得很高高在上的样子,诗人们当然不乐意了。你是个将军就好好打仗,干嘛要史书写得跟你天神下凡一样的呢,都是凡人就你不同,文人都有点傲骨,所以他们就不太喜欢这种不接地气的了。
综上所述,诗人们写出的东西反映了一定的时代偏好,他们更喜欢脚踏实地、凭着本事往上爬的人。
因为李广深得民心爱戴,后世诗人喜欢在诗词里抒发怀念李广之情,而卫霍的行为举止民心不喜欢就不推崇他了。
卫霍虽然功勋卓著,但主要是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才平步青云。后世诗人多不被重用,内心郁结而作诗,李广的境遇正好符合他们想表达的怀才不遇。
因为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亲戚,人们认为他们能占据高位都是因为汉武帝,所以对他们不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