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你接种乙肝疫苗没有抗体,可能是隐性的,也称无应答,没关系,通常你的此种情况已经产生抗体了,只不过是隐性的,无所谓。不用再接种乙肝疫苗了。
祝你快乐安康!
注射乙肝疫苗一般来说5微克的疫苗适用于儿童,成人一般用10微克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需要一定的数量的。量太少了起不了刺激机体的作用,量太大了有可能使人产生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简而言之就是机体把抗原物质当成是自身的一种成份了,不再对其产生抗体了。
打个比方吧,如果社会中小偷的数量非常的少,国泰民安,这时警察的工作相对的来说就会非常的清闲,但是反过来,社会上的小偷的数量太多了,多到连警察都对之视而不见,这时警察的工作同样也非常的清闲。要想让警察们工作的比较有活力,小偷的数量一定得适中。古语说得好,水至清无鱼,共公的后代再加上后半句,水至浑同样也无鱼。
再说一说一则寓言吧,古代有位医生,他有个治疗半身不遂(偏瘫古代又称此类患者为半死人)的方子,非常的有效果。可是这位医生突然对大家宣布他发明了可以把死人救活的方法,也就是给死人用他的治疗半死人的药方,只不过把药量加倍。当然了他所说的方法在实践中会表现的怎么样?这已经是不言自明了。可惜,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这样的医生。那就是对于注射过乙肝疫苗后,却没有产生抗体的人“加倍用药”。
人体的免疫系统同电脑的杀毒软件相似,都有一个“病毒库”的概念。所不同的是免疫病毒库是由老祖宗遗传并且固化下来的,它不可能如同杀毒软件一样随心所欲的上网升级。有些人比较幸运,遗传下来的病毒库具有识别乙肝病毒能力,这样当遇到乙肝病毒的相应抗原(表面抗原)后就可以非常迅速的启动杀毒机制,进而表现为产生出了抗体。可是有些人则就不这么幸运了,遗传病毒库中不包含有乙肝病毒的信息。这样不管怎样的注射乙肝疫苗(主要成份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机体是不可能产生出表面抗体的。因此注射完乙肝疫苗后三个月内是需要再次化验一下两对半,看到底注射是否成功,因为这样可以粗略的了解一下机体的免疫病毒库的属性呀。你注射过程中有两个错误,一是剂量不适(你该不会是儿童吧),二是没有及时的再化验。
如果你按正确步骤去注射过了乙肝疫苗,并且同时再化验表明没有产生出抗体,那么就没有什么方法用注射乙肝疫苗的方法来使得你产生出表面抗体来了。因为你的遗传病毒库根本就不能识别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但是你也不必为此而担心。请接着往下看。
人类的认知水平是受到历史水平的限制的,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认知的水平也是在不断的进步着的。1963年澳大利亚学者发现了乙肝病毒,并且由此出现了检测乙肝病毒的化验项目,但是当时只有一项或者两项,也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又称为澳抗)以及表面抗体。紧接着出现了五项,也就是现在被称为两对半的化验。当时的化验都是定性的,也就是不能确切的知道所测物质的浓度,只是看有没有凝集反应来判断阴阳性的。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到目前相关乙肝病毒的化验已经达到了十几项了,并且化验方法也有所改进,出现了定量的化验,也就是能比较精确的得知所测物的浓度的化验方法了。你所做的化验是定性的化验(当然这有别于最初的那种定性的化验方法),你的照片所显示的包括了两种化验在内,表面抗体的那一项是定量的,其它的是定性的化验。毕竟定性的化验费用要比定量的要便宜些。由于两种方法不存在灵敏度方面的明显区别,也就是说你只要知道阴阳性就可以了,具体的知道所测物的浓度也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人体与外界病原体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而某一次的化验结果就相当于是给动态过程拍了张照片,照片的内容是静态的,是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动态过程的。抗原物质的出现刺激机体的抗体由零逐渐的升高,达到峰值后,由于抗原物质的被清除,抗体的量也就会逐渐的走下坡路了。这种关系是一种峰型的曲线,曲线上的某一点能确切的说明什么问题吗?再说了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的抽血化验来连续的报导这一动态过程吧。
由上可以看出人类对于乙肝病毒的认知仍然在深入着,没有表面抗体也不见得就一定会被感染上乙肝病毒。谁能肯定的说就没有针对于乙肝病毒的其它方面的抗体(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而已)能起到保护作用呢?所以不存在什么抗体隐性阳性的说法。好了就写这么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另外聂小倩的电影也是共公的后代的最爱。
朋友您好!结合您提供的情况来分析,打了三针乙肝疫苗后并没有产生理想中的表面抗体,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权威答案)
1、三针乙肝疫苗打完后没有及时复查:打乙肝疫苗是按016程序进行的,第三针与第二针只间隔5个月,而并不是间隔6个月,第三针与第一针是间隔6个月。因此医生当时说得没错,半年内打完三针疫苗是对的。第三针打完后应隔30-45天左右去复查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查。而您是隔了2年后才去查的,有可能当时产生了抗体但是经过2年的消耗(这2年在抵抗乙肝病毒的侵袭中慢慢消耗)又转阴了。
2、出现的是假阴性结果:可能因为当时其乙肝两对半各项的滴度很低,用现有的一般的定性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所以在卫生院检查时,乙肝两对半各项才出现了假阴性的结果。现在最先进的检测方法是采用美国雅培技术进行定量检测,定量检测比定性检查结果要准确得多,这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准确的检测方法。
3、其他原因也可导致3针疫苗注射之后不能产生抗体。比如:免疫力低下的人,由于其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的抗体,以至检测不到表面抗体的踪迹,这时可加大乙肝疫苗的剂量;还有少数人身体本身对乙肝病毒不敏感,这类人不容易患上乙肝,也不容易通过注射疫苗而产生抗体。
4、不同的人群,其接种疫苗的剂量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需要在出生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的时候分别注射一次5ug-10ug的乙肝疫苗;如果新生儿的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则其孩子应该在出生12小时以内打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再注射10ug的乙肝疫苗,到孩子15天或1个月时,再打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6个月时,再补打一次乙肝疫苗就可以了;没有抗体的成年人,需要注射三针乙肝疫苗,其剂量一般为10ug-20ug
5、综上所述,建议如下:
A、可能当地卫生院检测方法、检测仪器条件有限,建议到上一级三甲医院复查乙肝两对半定量,如果仍为五项全阴则需要按016程序注射乙肝疫苗。
B、如仍未产生抗体,则需要加大注射剂量(如上所示),如果以前打的是国产的,最好是打进口的乙肝疫苗;
C、第三针打完后,隔30-45天左右去复查乙肝两对半定量。
祝您好运!早日产生乙肝表面抗体!
你好!首先祝你身体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乙肝疫苗与抗体”的问题。
防治乙型肝炎,注射疫苗是重要的手段,但是,注射乙肝疫苗后,抗体的出现却不是立竿见影。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出,在注射过3针乙肝疫苗后,根据个人体质不同,产生抗体的时间也不一样,反应性不同的人分别在1个月后、3个月后或6个月后产生抗体。
由于婴幼儿和成人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不同,所以有的人打疫苗容易产生抗体,而部分人不会产生抗体。
据有关报道,注射了乙肝疫苗后,一般人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产生抗体。乙肝疫苗第一针后大概有3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而第二种后有50--70%左右,第三针后90%左右产生抗体。
但也有对乙肝疫苗反应性差、产生抗体时间较长的人,还有不产生抗体即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人。
一般无应答或反应性差的人在免疫人群中不超过10%。免疫应答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年龄因素等。
据悉,40岁以上的成年人、老年人对乙肝疫苗的应答就比儿童差;打过低剂量疫苗者的免疫应答比打了高剂量疫苗者的免疫应答差;肥胖者、免疫缺陷者和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都较差。
注射过乙肝疫苗后,1--2个月后可去具有相关检验能力、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疾控中心及医院,检验是否已产生抗体。
爱心提示:打“加强型”疫苗的做法值得商榷,如果抗体浓度足够,那再加打1针并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抗体浓度不够了,那么如果只打一针疫苗,也不会有什么帮助的。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自身免疫系统与对药物吸收情况,都会导致药物不能充分发挥药效,可以继续注射疫苗加强药效,5微克的量也可以了,然后隔一月进行五项化验检查,若还未产生还需进行加强注射,平时还需注意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未产生抗体期间避免接触传染源,祝愿你早日产生抗体!还有任何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回答问题补充:“我想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存在机器不灵敏或者检验人员操作的问题?”
无论是哪一家医院都不排除这种存在问题的可能性,但如果是在乡镇这类医院进行的化验,存在这类问题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针对乙肝五项化验来说,有几种做法,比如快速板的化验与集中排板,一般化验乙肝五项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存在问题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如果是针对五项指标数值化验是必须要比较精密的仪器进行。
建议在你打完5微克疫苗过1个月再进行抽血化验,频繁的抽血对自己身体也有危害,建议可以去人民医院或者传染病医院进行五项数值检验。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补:看看你用的疫苗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如果是国产的成人要用10微克剂量免疫,可以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国外某些制药企业生产成人和儿童剂量的乙肝疫苗,国内药企生产的为5微克的儿童剂量。5微克剂量对儿童免疫效果较好,但对成人免疫效果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