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孩子讲解自己的绘画作品

2025-04-08 18:35: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 首先,这孩子是什么年龄段?一般家长都注重孩子的绘画情况,而你却注重引导孩子如何看待他自己的作品,这是相当难得的,也是你教育孩子从正统角度出发的难能可贵之处。

  • 多数孩子学习绘画,都会从画得如何,画得好看不好看,画得像不像,这些都是学习画画的诟病,从正统角度出发进行学习,那是为孩子未来走上美术扎实基础的基石。

  • 下面我就对孩子如何引导评价学习,给你几点建议。

  • 若是少儿,是指6-12岁的儿童(当然这里不是严格年龄段的定义,只是根据当前许多孩子表现而综合界定的一个区间),这个时期的孩子思想意识发散性较大,通俗点讲,就是难集中,学习任何知识都有这样的情况,这是生理生长特点决定的。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兴趣的学习状态,学习绘画也是一样。那么这样,在引导孩子绘画或引导对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就不能按照常人或成人的意识形态去要求孩子,而是对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意识去引导。在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就要带着这样的目标去评价,如:你这幅画颜色真不错啊!(其实你已经看出来了,此时孩子的画可能画得并不好,但你不能直接去说,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孩子对绘画的积极性),你这幅创意很新颖呀(其实孩子的画可能在形体上、颜色上都不如意,但你不能这样直接去给他讲,你要说其他的,让孩子始终有一颗希望的心)这种方法对于成人而言,叫“逆向评价思维”,即A、B、C三个,你评价了A是优秀,这里说明了B和C就不是优秀,若你想对C说,你画得不好,这样可能会伤害到C,但此时,你可以说A和B都是优秀,那么C就有想法了,你再适当鼓励一下C,C就有可能达到比之前更好的效果,说了这些,我想家长要明白这个方法,然后才用这种方法去引导这个时期的孩子,不要对自己的绘画作品看得太重要,主要是这画的创意、颜色、内容上是积极的、健康的、有意思的就行了。

  • 若是少年,是指12-16岁的少年(当然这里同样不是严格的定义,理由同上),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了,有“半生不熟”的意识形态了,对于绘画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兴趣上,那么这个时候引导孩子若还像少儿组那样引导,就有些行不通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反驳一些不适应自己的观点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意识形态里多是个性意识,对他们的绘画评价时,就要用“闪光点”进行评价,如:你这幅水粉笔触不错;你这幅素描形体结构相当到位、你这幅画内容相当有创意等等。

  • 读到这里,你可能要困惑了,前两个时期的引导评价都差不多,讲的是一个意思啊。是不是有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但是你要注意到一个细节,少儿的引导要用兴趣去引导;少年组的引导要用专业技术去引导;这是两个的本质区别,若分不清,就容易对孩子的误导。

  • 上述讲的是我们如何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要达到孩子自己讲自己的绘画作品的目的,我想,你都会了,如何引导孩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呵呵

  • 纯手打字,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回答2:

一、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小学阶段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二、6、7岁儿童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却仍保留着幼儿期的状态,想象力十分发达。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一过7岁,幼儿的这种特征就逐渐减少或削弱,渐渐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想象的同时,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样去画。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绘画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故称之为图式期。这个时期,特别要求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把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给扼杀了。
可以参考参考,现在好像是可以免费试上M/http://www.dfq.com/hualang/
三、由于儿童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观察能力的提高,判断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他们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进行探索,对幼儿时期深信不疑的童话、梦幻开始发生怀疑。对以前自己常采用“古怪”的、“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持否定态度,对过去画的那些不合比例、不真实的画表示否定。他们对儿童画表现的天真、幼稚并不喜欢,更羡慕比自己大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绘画,对绘画的空间知觉有了较大进步,开始由平面的空间思维向立体的空间思维过渡,故称为写实倾向期。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画开始追求真实,致使他们那些感人的童趣创作逐渐消失,对绘画的兴趣趋于淡漠,个别甚至视画画为额外负担。这个时期要使儿童的绘画兴趣如同图式期时那样浓郁,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和审美意识,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他们画出的作品能抒情达意,这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才会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