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 17世纪的荷兰崇尚肖像画,其中佼佼者应首推天才画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1606.7--1669.10)。伦勃朗一生作了数以千计的油画、铜版画和素描,肖像画所占的比重最大。那时的肖像画由于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都带有一定的情景性,并不是纯粹的肖像。伦勃朗首先为自己的家庭成员画了不少肖像,如读圣经的母亲、扮作花神的妻子、戴铜盔的哥哥、穿教士服的儿子,还有那幅最富代表性的,画家本人搂着妻子莎士基亚高举酒杯的夫妻肖像等。这些肖像都有特定的情景。这是荷兰肖像画,也是伦勃朗肖像的主要特色。 伦勃朗·范·兰,是继肖像画家哈尔斯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说:一个画家仅仅能画肖像,还不能称之为巨匠。伦勃朗不仅善于画肖像,还画了不少历史画和风俗画,且是一位难得的风景画大师,在铜版画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伦勃朗的艺术,正处在荷兰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欣欣向荣的年代,文化艺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民族解放后的自由思想,以及由民主革命培养起来的对生活的热情伦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画他父、兄、母、姐的肖像,其中以他的一幅戴金盔的兄长肖像最出色,显示出了画家新的探索成果: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quot;紫金色的黑暗"。不久,他的巨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年作)的集体肖像画,又确立了他的艺术声誉。这种带风俗性的集体肖像画,是时代的需要。伦勃朗的肖像画在中年以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直言之,就是朴素、真实、注意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实主义肖像画以朴实无华为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标准。它能被人们理解,也最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在鉴赏与审美上也有持久的意义,伦勃朗的肖像画所以能与历史长期共存,也在于此,而且朴实无华更能揭示出一个普通人形象的纯真心境。 委拉斯贵支: 1660年8月6日卒于马德里。早年在老埃连拉画室学画,后拜在画家F.帕里切科门下。早期绘画《卖水人》、《煎鸡蛋的老妇》形 象真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623年进入马德里宫廷为国王服务 ,但受到原在宫廷服务的保守派画家的排斥和贬低。1627年他和保守派画家按同一命题作画,进行了一场艺术竞赛,结果大获全胜,巩固了他在宫廷的地位。两年后完成的油画《酒神巴库斯》(又名《醉汉们》),表明他将泥土的芳香终于带进了宫廷。1629年他获得机会出访意大利,在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等地看到了文艺复兴诸大师的绘画原作,特别着重研究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与用光,回国后创作的作品色调更加柔和、晶莹,形象塑造更加生动、细腻。这期间最杰出的作品是《布列达的投降》(现在一般翻译为《勃鲁达的投降》),它是一幅大型历史画,作者以公正不阿的态度描绘了西班牙和荷兰战争中双方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西班牙虽是胜利者,但凶狠、傲慢,给人一种不快之感;荷兰人失败了,但没有失去尊严。他的大量肖像画都坚持写实原则,并且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可惜的是画面的气氛过于和平,与史实有明显的差别,但这并没有影响这幅作品的价值。对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如《腓力四世像》,重在表现其虚伪、冷漠和浅薄,决不阿谀奉承。对于朋友和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如《拿扇子的妇人》、《矮子安东尼奥》,则被描绘得平易近人,有的还具有社会批判色彩。1651~1660年是他生活的最后10年,由于当局在对他授勋问题上有争论,使他情绪极不愉快,但仍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代表作《宫娥》(又名《宫女群》)和《纺织女》,被认为是17世纪欧洲少见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也证明他虽然长期担任宫廷画家,但始终未失去平民的本色。 《宫娥》(上图)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公主早晨穿衣的情景。他只用了一大一小两个平面镜就反映出了四个场景:正在绘画的画家自己、年仅6岁的小公主玛格丽特、一老一少两位宫女、两位陪伴公主的贵族少女和一只卧在地上的大犬构成了第一层次,其中正在向宫女展露新装的小公主尤为可爱。它是大平面镜直接反射出来的。在大平面镜中映出了小平面镜,国王和王后正通过小平面镜端详自己的女儿,这是第二场景;第三场景和第四场景很难分辨,第三场景由大臣、侍臣构成,第四场景就是大臣身后明亮的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