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实际原因不得不采用传统的双联装炮塔,然而过多的主炮炮塔却导致该舰舰身过长,给人一种不沉稳的感觉。
不仅如此,由于弹药库占据空间较大使得其锅炉只能布置在弹药库的间隙中,除了布局不合理之外,同时,高温的锅炉也带来引爆的隐患,极有可能因为自身而"玩火自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它不得以又在锅炉周边设计了隔热装置,额外增加成本不说,还使得舰体进一步加长,从而降低了战舰的灵活性。
扶桑号为扶桑型首舰,扶桑号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首艘国产超弩级战列舰,而非金刚型那样的“英国血统”,这艘战舰的大事记有这么几件,参与关东大地震救援,1942年4月追击前来轰炸东京的美国航母舰队(无果)。
说实在的,扶桑号在日本战舰中的表现并不亮眼,虽然该舰从参数上看着很强,在排水量、装载兵员、火力上都要比金刚型强上一线,在世界范围内都罕有敌手。不过虽然外观霸气,但因为舰炮侵占了锅炉舱的位置,导致后续改装时无法增设动力,于是乎其就变成了参战时日本战舰中跑得最慢的家伙,就连给航母护航都会拖后腿。
因此这艘“霸气的日本国产第一艘超弩级战列舰”一度沦为濑户内海的海军兵学院练习舰,直到日本战事恶化,1944年底才被派上前线,在莱特湾海战中被美军击沉,全舰乘员无一生还。
在海试之后,日本人就发现舰艇的涡轮机已经损坏,无法达到预定速度了。再次改造之后其速度也仅维持在21节左右,离作战标准还差一些。此外,舰艇上的6座主炮看起来十分吓人,而实际上就是绣花枕头一个。毕竟6座主炮攻击目标之后复位时需要足够的蒸汽,而日本的设计远未达到要求,于是便改成了2-1-1-2的射击方式,可如此一来,其攻击效率大幅度降低,甚至比不上只拥有4座主炮的战舰。在第一次海试之后,日本也是知错就改,立马对"扶桑号"进行了改进,其速度可达24.7节。可是实践总是无情的,1944年莱特湾海战时"扶桑号"临危受命,本以为经过改进的它可以大展雄风,未曾料到它一上战场就被击沉,助长了敌方的气焰。而且"扶桑号"沉没之后其舰桥是露在水面之上的,远远看去像是海中一个摇摇欲坠的建筑,只是外形不怎么美观。此外,它的舵机与船体并不是十分贴切,很难在水中走出直线,在转向时还经常会面临停船的局面。
扶桑是一艘中央炮组的新型战列舰(central-battery)。所谓中央炮组,就是针对之前的将火炮安装在船舷两侧的旧设计,将火炮安装在舰艇中心线的有装甲的炮廓内,通过旋转实现大角度射击。
因为沉重的炮塔加弹药库,导致它的布局不合理,所以动力也不是非常足够。
由于主炮数量众多,扶桑级不得不拉长用以保护弹药库、轮机仓等重要设备的主装甲带的长度,由于当时日本的技术还生产不了12吋(305mm)装甲,所以用于保护扶桑级的水线主装甲带的厚度只有303mm。(一般情况下战列舰的主装带厚度基本与其主炮口径平齐)。
更令人无奈的是,由于弹药库已经占据了极大的空间,扶桑级的锅炉只能见缝插针地布置在几个巨大的弹药库之间。一般战舰只用担心轮机系统被击中失去动力,而扶桑级还得琢磨锅炉产生的高温是否会引爆弹药库。因为舰体过长,特别是要害部位过多,主装带没有原则的不停拉长,最终的结果是扶桑级的装甲在面对装备12吋以上主炮的战舰时,其实和裸奔没有什么区别。
日本的很多改革是因为当时见识到了美国的强大,随后把眼光从中国移向美国,希望向美国学习。没学到精髓的日本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在战舰上准备了很多武器,导致最后没办法正常行驶,没有足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