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2025-04-12 13:58: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公元前260年,秦赵双方展开了战国末期最大规模的一场冷兵器时代的对决,此战秦赵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百万;结果赵军战败,赵国被秦军坑杀45万士卒,赵国自此也一蹶不振,秦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然而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却又坚持了40多年才被秦所灭,这和秦赵双方以及当时的山东五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秦国错了长平之战后灭掉赵国的最佳战机。

长平一战,赵军被坑杀45万士卒,当时赵国都城邯郸已经近在咫尺,秦将白起本想一鼓作气,迅速攻占赵国都城邯郸,从而一举灭掉赵国;但是当时秦国的丞相范睢唯恐白起因战功过高,威胁到自己在大秦丞相的地位,结果向秦昭襄王进谗言,结果秦昭襄王以“秦国苦战日久,士兵伤亡巨大,国力损耗巨大”为由,下令从长平前线撤军,从而错失了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

其次,赵国军事、外交的合理运用。

长平之战后,赵国先是派出和谈人员,前往秦国,花重金买通秦国丞相范睢,最后赵国愿意同秦国割地赔款,以换取秦军主力从长平前线撤军,从而为赵国准备邯郸城的防卫准备了充足的时间。

尽管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损失45万精锐,但赵国还有一批生力军,这支生力军就是李牧领导的赵国北方骑兵军团,大约有10万左右的生力军,一直在赵国北方,防卫匈奴的入侵。

秦赵和谈后,赵国最终没有履行割地赔款,使得秦昭襄王大怒,发兵攻伐赵国,但是此时的邯郸城早已经草木皆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45万人,赵国人对秦国自然恨之入骨,加上李牧的北方骑兵团,邯郸城内的赵军战斗力也不输秦军。

此外,赵国也充分发挥了外交关系,向山东五国阐述唇亡齿寒的关系,结果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加上楚国和韩国军队,结果秦国在邯郸城战中战败,被俘虏大约2万秦兵,成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军少有的败绩。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长平之战,尽管秦军坑杀赵国45万精锐,但秦国自身也伤亡过半,秦本可以趁机一举灭赵,但战机稍瞬即逝,除了范睢的谗言外,我想更多的是秦昭襄王担心秦国的国力支撑不住后续的战争以及唯恐白起军功过高,威胁到秦王的权力。

回答2:

因为赵国的实力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秦国没有能力马上将其灭掉。

回答3:

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损失惨重,需要休养生息,而此时秦国宰相范雎又劝秦王不要一举歼灭赵国,这样白起的功劳巨大,光芒就盖过了秦王,秦王也担心白起拥兵自重,所以在长平之战之后就将白起召回,并将他的兵权解除。之后邯郸之战秦国打不赢又想启用白起,白起有气不去,秦王就怒斩了他,秦国损失了一名得力干将,就给赵国有喘息的机会。

回答4: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0万主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兵力还有,国力虽受重创,但犹可坚持,赵国群情激愤,同仇敌忾,守护国都,加上后期的名将李牧,有勇有谋,所以还能再维持40年。

回答5:

因为他们觉得赵国已经不必放在心上,他们的主力已经被消灭,如果过早的消灭赵国,其他五国必然会抱成一团,这会让秦国很难打,所以在最后六国国力都非常弱的时候,他们才开始吞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