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和佛教算是一颗常青树。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但经过本土化之后,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佛教主张轮回转世说,今生做好事,来世能投个好胎,迎合了人们的心理,也符合统治者统治的理念。所以,历史上很多朝代统治者也都奉行佛教。古代的“寺”和“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寺”是佛教的一种说法,为官衙服务,比如大理寺。寺里面供奉的都是佛祖、观音菩萨等等。而“庙”就不一样了,庙里可以供奉一些圣贤,比如关帝庙、孔庙。
现在,很多人都把“寺、庙”混为一谈了,其实两者还是很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寺和庙的“代表”吧。大理寺我们只知道是官府办案的地方,其实,我们最熟知的“寺”就是少林寺了。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上看到少林寺,少林寺里供奉着佛教的“神”,里面居住着住持方丈、会武功的十八铜罗汉等等。一般,形容人的热心肠,我们一般夸他是“菩萨心肠”。所以,“寺”更多代表着慈悲、善良的形象。
“庙”的话,我们就来谈谈大家熟知的孔庙吧。孔庙里供奉着的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一些学生们。孔子主张仁政、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可谓是我国古代圣贤的代表人物。孔庙的规模很大,至今,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孔子学院已经渐渐地走向了国际。所以,“庙”的话,更多的是代表着圣贤们的一种优秀品德。
寺、庙,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建筑文化研究,也可以把它当做是文化的一种延续。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磨灭它们在历史中的光辉。
庙出现更早,庙是指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宫室,很多寺都是民间自建,相对于“寺”,庙就比较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