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法国在全民公决中以近10个百分点的反对优势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法国说“不”,不仅使《欧盟宪法条约》批准进程受挫,使法国政府面临严重挑战,而且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此前,已有9个国家通过议会表决或全民公决的形式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法国“卡壳”,是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家不愿看到的事。法国是欧盟创始国之一,也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发动机”。正如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所说,法国的态度关系到欧洲未来的命运和发展。德国总理施罗德说,法国人否决欧盟宪法“无疑是一种倒退”。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公决前发表讲话说,如果法国人拒绝欧盟宪法,将“使欧洲陷入分裂、怀疑和不稳定的状态”。主持起草《欧盟宪法条约》的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则把法国的否决比喻为法国人在支持和反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竞赛场上踢了“乌龙球”。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首相容克甚至表示,法国这个“不”给欧洲建设带来了“灾难性打击”,欧洲一体化进程“将因此延迟15年至20年”。
无论政治家们怎么说,以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及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而言,法国说“不”的确使欧洲建设的发展遭遇了严重的波折。欧盟“大家庭”制订宪法的本意是避免因成员国不断增加而导致机构臃肿和机制失灵,至少要确保扩大到25国的欧盟能有效运作。因此,如果欧盟宪法不能尽早实施,那么欧盟的机构必然会进一步臃肿,原有机制势必会形成障碍,就如同一辆严重超载的汽车,风险大大增加。从目前情况看,至少欧盟扩大的进程要暂缓,预期中的土耳其与欧盟的入盟谈判也会推迟。甚至有更悲观的说法。路透社说,法国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使欧洲陷入十几年来最为严重的政治危机,“欧盟进入犹疑、反省甚至瘫痪的状态”。欧盟改革中心专家丹尼尔·奥基恩说:“我认为法国否决《欧盟宪法条约》意味着这一条约在法律和政治上都已经死亡。”
去年新老25个成员国签署这部几经周折才诞生的宪法之后,欧盟领导人期待所有成员国能够在明年底之前完成审批程序,尽早实施宪法。但法国的公决结果打乱了这个进程。荷兰随法国之后在6月1日的公决中也说了“不”。当然,法国的“不”要比荷兰的“不”分量大得多,可能引发“信念危机”,还会促使反对欧盟宪法势力增长。可以想像,如果英国、瑞典、丹麦等国今后也说“不”,那么不仅会引发对这部宪法的新一轮辩论,而且会导致将它推翻重来。所以说,批准程序受挫,实际上就是宪法本身受挫,也就是欧盟的前途和命运受挫。法国公决结果也会影响经济。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阿尔穆尼亚最近说,法国说“不”将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冲击,因为随之产生的“政治上不确定的氛围”,将使经济改革更加困难。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法国的否定态度让欧盟宪法陷入毁灭”,但对欧盟来说还有一个比宪法更加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未来的经济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欧盟就不可能实现任何政治目标”。
德斯坦曾说,宪法草案是欧盟成员国进行无数妥协的结果,就如同用积木搭建的大厦,很不稳固。因此,任何一点改动,都会导致多方面的修改。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欧盟宪法在法国公决之后“死亡说”的由来。其实,欧盟各国的民众对于欧盟宪法知之甚少,他们对这部宪法的了解只能来自支持和反对阵营的宣传和鼓动。虽然欧盟领导人曾反复强调要在“欧洲范围内”消除“民主赤字”,但法国的公决说明,欧盟机构仍然存在脱离欧洲公众的问题。目前,欧洲一体化只是由政治精英努力推进,距“深入人心”尚存差距。当本国货币转换成欧元时,多数民众尚能接受,但当各项政策都要统一时,那些担忧利益受损的欧洲人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根据《欧盟宪法条约》,如果在《条约》签署后两年之内得到欧盟4/5人口的批准,那么欧盟理事会将举行专门会议,讨论未批准国的问题。届时,摆在这些国家面前有两条路:一是重新表决;二是退出欧盟。一些专家认为,如果很多国家予以否决,不排除对《条约》进行修改:将一些能确保欧盟运转的基本条款抽出来,形成一个新方案。
法国公决结果说明,欧洲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一个和平、和谐、繁荣和强大的欧洲还需要大量时间。欧盟下一步怎样度过目前的危机,今后如何改革、如何发展,将考验欧洲权力精英的智慧。
西欧各国在二战后开始认真考虑用和平手段统一欧洲。1951年,为限制联邦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舒曼计划”,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此项计划公布实施后更是迅速得到法、德、比、荷、卢、意6国政府的支持,并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也被称为《巴黎条约》),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1957年3月,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政厅签订了《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将成员国经济融合在一起。此举象征欧洲正式走上一体化道路。随着欧共体统一市场建设的顺利进展,1991年12月,欧共体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市召开会议,就欧洲联盟条约达成共识,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9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酝酿多年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
“欧洲一体化”在政治、外交和安全领域的进程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欧洲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新成员国在体制、法律体系等方面均与欧盟原成员国存在差异;新老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十分明显。这些部问题给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从最初的西欧六国结盟到横跨大半个欧陆的28国集团,催生并推动这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是:
①消弭民族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
②建立统一大市场以促进经济繁荣
③提升欧洲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