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议:
整个活动以小兔姐姐的家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小兔姐姐家里各种物品的规律。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操作,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色彩的不同排列特征。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规律,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第三个环节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
数学活动的内容应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在这个活动中也注意到了这三点。第一、启蒙性。指幼儿对某一内容有所感知和体验,对这一内容获得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处于感知和体验规律的氛围中,对于规律这一内容有了较丰富的认识。第二、生活性。教育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活动选择了参观小兔姐姐的新家。家里的各种环境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了解熟悉的,幼儿能够接受理解。第三、可探索性。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索、猜想、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规律,从而运用规律这一数学概念来解决排序的问题(即为小兔姐姐串珠帘、吹泡泡游戏等)。操作法是数学活动中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这个活动中,运用了帮助兔姐姐打扮新家、装扮小动物玩“蝴蝶飞”和“吹泡泡”的游戏情境。这个游戏欢乐的氛围存在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幼儿一直处于和小动物们作游戏,享受欢乐、体验成功的高涨情绪中。真正体现了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建议:1、目标的表述过于简单,建议改为:(1)在活动中能找出规律进行排序。(2)能按大小颜色等交替重复的规律玩排序游戏。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2、活动中应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排序规律,让幼儿感受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同时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提示规律应该有两组或两组以上才形成规律,在幼儿发现规律后教师要马上提供练习的机会,使幼儿对此规律加以巩固认识。
3、给幼儿提供的木珠太小,展示时幼儿不容易看出规律,操作材料过于单一,只有色彩一种特征,应该提供不同特征的材料让幼儿排除特征的干扰进行排序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规律卡,让幼儿自主选择规律进行操作,还可增加让幼儿设计物体的排序规律,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到因材施教,使幼儿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
4、最后的游戏环节应该让全体幼儿都参与,游戏内容中与目标无关的吹泡泡,游花园环节要删除,建议改成乘火车,让幼儿根据火车头幼儿的规律依次乘车,这样每位幼儿都可以在活动中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