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口的历史由来

2025-04-03 02:54: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天津卫志》载:“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卫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明确记述了旧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城东东北隅(今狮子林桥附近),为海河、南运河(潞)、北运河(卫)的三河交汇处。这里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故有“天津摇篮”的美称。
608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永济渠时,三岔河口就已经成为航运要道,并逐渐有了以捕鱼、晒盐为生的人家。1153年,金迁都中都(今北京),利用河北平原的河流组织漕运,于1214年设立直沽寨(又称泥沽寨)。不久,大直沽、小直沽和三汊沽等聚落相继出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三岔河口成为海运、漕运的南粮船队的必经之路,一时出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繁荣景象,更有“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的记载。1404年,燕王朱棣扫北,赐名天津,并在直沽渡跸处(今北大关)立牌坊一座,横额为“龙飞渡跸”。因天津得名在三岔河口之后,故史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的说法。
清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畅通,直沽的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三岔河口也发展为天津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天津也成为中国北方水运交通枢纽。南运河两岸新建的码头、货栈、商店、客栈如雨后春笋。竹竿巷、大胡同、北大关、锅店街、针市街、侯家后等地逐渐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尤其是侯家后一带,更成为天津商业、娱乐业的繁华中心。
从1901年至1923年,海河先后进行了6次裁弯取直,其中1918年第三次的“天主堂裁弯”工程就是针对三岔河口进行的。经过这次裁弯取直,三水交会之处向北推移,就成了大家今天见到的新三岔河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