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道,是可以认知、表述、可以遵循的途径,但不是恒定不变的。这些理论也可以叙述清楚,但也不是亘古不变的概念。
一、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二、译文
宇宙大道,是可以认知、表述、可以遵循的途径,但不是恒定不变的。这些理论也可以叙述清楚,但也不是亘古不变的概念。从“无名”角度去分析,是万物之“始”的状态。从“有名”角度去分析,是万物之“母”的状态。所以,从“无欲”的角度可以观察天之道的奥妙。从“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来龙去脉。两者来源相同,不同的称谓,但说的是一回事。道中的变化玄妙无比,是看清众多奥妙的关键。
三、出处
《道德经》
《道德经》介绍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恒:恒,久也。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巳也。
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大意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可以表述的是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可以说明的是普通的“名”)。
实际《老子第一章》是老子在讲解宣传道理与名利的关系。详解如下:
【老子·德道经原文】道(1)可(2)道(3)也,非恒(4)道也。名(5)可名(6)也,非恒名也。无名万(7)物(8)之始也;有名万物之(9)母(10)也。故(11)恒无欲(12)也,以观其(13)眇(14);恒有欲也,以观其所(15)徼(16)。两者同出(17),异名(18)同谓(19)玄(20)之有(21)玄,众眇(22)之门(23)。
【译文】道理是能够讲述的,不是平常的道理。名声是能够大起来的,不是平常的名声。没有名声是许多人的开始阶段;名声大了许多人就会由此而滋长获取重币的欲望。原来平常没有这种欲望,是因为观察到获取重币的可能性很小;平常就有这种欲望,是因为观察到存在着获取重币的机会他才贪求不止。将讲述道理与扩大名声两者共同写出来,虽名称不同但共同算作既深奥又玄妙,有众多高远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诀窍。
【注释】(1)“道”事理,道理。《广韵》: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
(2)“可”能够;可以。《孟子·梁惠王下》:“可得闻与?”
(3)“道”说;讲述。《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4)“恒”寻常(平常);普通。《三国志·吴主传》:“形貌奇伟,骨体不恒。”
(5)“名”名声,名誉,名望。《史记·滑稽列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6)“名”大的。《礼记·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注:“犹大也。”
(7)“万”极言其多。《列子·汤问》:“高万仞。”
(8)“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9)“之”生出,滋长。《礼记·祭礼》:“如语焉而未之然。”
(10)“母”重币。货币有大小轻重之别。大的重的称母,小的轻的称子。《国语·周语下》:“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11)“故” 同“固”,原来,本来。《史记·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12)“欲”欲望;嗜欲。《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13)“其”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4)“眇”通“秒”。细小;微末。《管子·水池》:“察于微眇。”
(15)“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
(16)“徼”(jiào)通“侥”。贪求不止。《左传·文公二年》:“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
(17)“出”《康熙字典》《增韵》:出入也,吐也,写也。
(18)“名”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称。《礼记·曲礼下》:“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
(19)“谓”通“为”wèi。算是,算作。《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0)“玄”深奥;玄妙。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
(21)“有”通“又”。表示进一层。《论语·公治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22)“眇”古同“渺”,远,高。《荀子·王制》:“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
(23)“门”做事的诀窍;解决问题的办法。屈原《九章·惜诵》:“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这句话曾经在太极张三丰揣摩太极拳精髓的时候说过,
道:道理,门道 名:名利,功名
道理可以自己悟出来,但是道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名利可以自己争取得来,但是名利不是永远属于一个人的
总的来说,大千世界,千变万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不能过于执着,死板。
这个单纯是我的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认识论)
一,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教。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二,解释。
宇宙本体是很难用语言所形容清楚的,这种宇宙的概念虽然可以用语言来直接形容,但是超出了世俗的认知范畴,而并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宇宙本体。
宇宙相状。是很难用语言所行真正命名的,这种宇宙的概念虽然可以用语言来直接命名,但是超出了世俗的认知范畴,而并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宇宙相状。
混沌虚无的状态,万物还未产生,宇宙尚未分化,而这时的物质未见形成。正是现在这方天地空间的最初开始。
初始存在的状态,天地已经产生,而这时的物质已经形成。也由此构成了现在这些宇宙万物的最初源头,
因此,在保持清净无欲的那种认知状态下,我可以做到,凭借清净无欲来观察认识到宇宙本体的奥秘。
因此,在保持求索有欲的那种认知状态下。我可以做到,凭借求索的有欲来观察认识到宇宙本体的边界。
有和无这两种事物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不同,区别只是在于人为的可以划分。本质上它们都是来源于道的分化,而区别仅仅在于名字上的不同,
它们二者都被称为玄这种古老的物质。
玄这样古老的物质产生演化出了宇宙万物中一切玄妙的物态变化,因而成为了探查宇宙万物一切奥秘的总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