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盐类矿石矿物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2025-04-06 22:43: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前言

本规程是依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关要求而编写的,仅适用于标本收集过程。本规程制定的目的是使可溶性盐类矿石矿物标本的收集工作程序规范化,从中获得更多地质及相关信息,确保所收集的可溶性盐类矿石矿物标本资源实物的质量和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便向人们更全面地介绍我国可溶性盐类矿产资源现状,提高国情意识,同时也为研究、开发人员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促进科技创新。为此,提出标本收集、技术处理和综合汇总等3个规范性步骤作为标本收集技术规程。

本规程附录A—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

本规程起草人:杨良锋,王月文。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制定了可溶性矿石矿物标本收集工作的程序和技术要求,是该类矿石矿物标本收集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DZ/T0212—2002 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主编.矿床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3 定义与种类

3.1 可溶性盐类矿石矿物定义

可溶性盐类矿石矿物是指能潮解或能溶解的盐类矿物。其硬度较低,多在摩氏硬度计3或3以下,并且受环境影响极大,如在阳光或强烈灯光照射下,在潮湿空气中,在水侵蚀与浸泡下,在与含酸或碱溶液相遇时,矿物会潮解、溶解、脱水与风化,从而使其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以致形成另一种矿物。

3.2 可溶性盐类矿物种类

可溶性盐类矿物主要为卤化物(其中以氯化物占大多数),其次为硫酸盐、硝酸盐、硼酸盐和碳酸盐,此外还有极少量磷酸盐和砷酸盐等。据统计,其矿物总数不下200种,但其中能富集成工业矿石的矿物不多,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矿床的可溶性盐类矿石矿物如表1所列有30多种。

表1 我国30多种可溶性盐类矿石矿物

表1(续)

本规程将以上述30多种工业矿石矿物作为重点对象,适当考虑稀有、罕见的可溶性岩类矿物。

3.3 可溶性盐类矿石的矿物稳定性

依据可溶性盐类矿石矿物的稳定性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以便对矿石矿物进行采集与处理。

第一类是极不稳定的,在空气中能自行潮解或吸(失)水变为另一种形态或成分的矿物。如无水芒硝和泻利盐吸收水分后成为粉末状芒硝和六水泻盐;芒硝和硼砂在空气中易失水分,成为白色粉末状无水芒硝和三方硼砂。至于钠硝石、钾铁盐、石盐、钾石盐、钾镁盐、硼砂、水绿矾和胆矾及其他矾类矿物等在空气中易潮解体积变小,其形态或晶形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第二类是不稳定的,常态下将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但仍保持原来的晶形与组分,受潮湿后形态会发生变化,然而一旦遇水就很快溶解,如白钠镁矾、钾镁矾、碳钾钠镁矾、钎铁矾、光卤石、无水钾镁矾、天然碱等,其表面常有一层白色薄膜,容易脱落,并且溶解度较大,每升水可溶解200~2000g。

第三类是次稳定的,在常态下能保持原状,溶于水比较缓慢或微溶于水,如石膏、硬石膏、钾芒硝、钙芒硝、钾盐镁矾等;但是在热水或含酸、碱溶液中则很快溶解,并出现另一种矿物,如氯碳钠镁石溶于水中生成菱镁矿,钠硼解石溶于硫酸中生成石膏与芒硝沉淀等。

3.4 收集及收集方式

收集是指根据不同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将分散在不同地方、不同单位、不同人拥有的可溶性矿石类标本聚拢和集合在同一个地方的过程。常用的标本收集方式有采集、购置、征集、交换、捐赠、汇交、调拨和接收等,其中以野外采集为主,其次是购置。

本技术规程主要针对采集这一方式。

4 标本收集原则

4.1 收集对象

1)种类齐全:参照世界上可溶性矿石矿物种类,根据单位所保管总数中的矿石矿物种类,提出收集规划、计划、方向、目标等,尽量使所有重要的类别和品种都有相应的标本。

2)形态多样:指应收集与标准矿物形态不同、晶形完美程度高、形态特异性强的标本,使所收集的矿石矿物标本千姿百态。

3)特色标本:在收集标本的同时,要注重收集与众不同的标本,如与标准矿物颜色不同,或具有荧光性,以及有特殊物理性质的标本。

4)国内产地要齐全:要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标本,从省、区、县、镇、村级到矿区,要特别注意采集典型地区的标本。

5)要注重世界性的标本收集工作:面向世界各地,不但要求种类齐全,所收集标本的产地也要广泛。

4.2 收集原则

收集标本前要进行全面的调研,对所需要的标本列出清单,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以便在收藏(典藏)和陈列中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成套标本。

1)代表性:标本要具有代表性,能代表所在类别中的矿石矿物应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

2)系统化:标本要系列化,按矿石矿物中的种类,收集标本时要注意成套矿种,形成系统化的标本。

3)准确性:标本信息要可靠,要有确定的名称、层位、时代及相关的数据等,应有野外编号。

4)严把质量关:对所收集的标本要进行全面的论证,即论证其在科学研究、收藏、陈列展出、地质史研究中所具有的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所测试的数据要真实、准确和可靠。

5 标本收集

5.1 采集标本的工具

1)记录工具: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形图(1∶5万或1∶1万)、地质罗盘、皮尺、卷尺、野外记录本、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标本编号油漆、碳素墨水笔、油性彩色记号笔、胶布、野外标签。

2)采集工具:手套、安全帽、登山鞋、绳子、锤子、凿子、铁锹。

3)鉴定工具:小刀、放大镜、稀释酸、伽马仪等。

4)包装工具:塑料袋、胶带、磨砂口玻璃瓶、蜡、软纸、海绵、棉花、干燥剂、标本盒、箱子、锯末、粗铁丝等。

5.2 选择采集的标本和地点

1)选好采集标本的矿区、层位、时代、品位、成因等,按矿石的矿化程度(蚀变)确定坐标点,以便采集系统化的标本。

2)采集标本时要确定是不是所需要的标本,要有针对性地采集,选择能代表矿区标准矿石矿物的标本,或选择品位高、晶形完好、块度大、具收藏、陈列展出和有研究价值的标本。

5.3 采集标本的技术要求

1)采集标本一般最好两人以上,挖掘前需有手套、安全帽、登山鞋、绳子等防护用品来确保人员免受伤害。

2)可溶性矿石矿物硬度低,通常在摩氏硬度计3及以下,采集标本时要选在距所要采集的标本远一些的地方进行挖掘,防止在挖掘时因震动而使标的物遭受损坏,要尽量保持其原来面目,保证标本的质量,但是要按开采标准采集,以保护矿区周围环境。

3)采集时要用铲子轻轻地挖,或用钎子慢慢地剔,用力的大小要根据标本的不同而定,总之要保护标本面不受磨损或碎裂。

4)标本挖完后用软纸或棉花包好,把标本从矿体或围岩中轻轻取下。

5)标本采完后要及时编号,先用白漆涂或胶布贴在标本不显处,用黑色碳素写上阿拉伯数字;剖面编号用红漆写罗马数字。

6)矿物的命名,在野外用肉眼并配合简单的工具,对可溶性盐类矿物及共生矿石矿物定名,然后填写野外标签(见附录A)。

7)用软纸包裹标本和野外标签,用透明密封胶封存,再装入塑料袋或标本盒中。

8)标本采完后,对露头进行编号并进行描述。测剖面的产状和走向,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取点定位,用摄像机或相机拍摄采样点;画剖面图和素描图,并在图上标示采集标本的位置,在野外记录本中对其作详细的描述和有关的记录。

9)整理装箱:回到营地,核对所采集的标本及记录的准确性,在条件许可时,可用笔记本电脑进行资料简单处理;准备运输所需的箱子,并在箱子里放入锯末、海绵、泡沫塑料等,然后把包裹好的标本放入木箱中钉好。

10)标本装箱运输:标本装入木箱后要用粗铁丝打紧,箱子四个角要用铁板钉紧以免在运输中碰坏;在标本箱中显著的位置上,用红色油漆标上“小心轻放”、“防止受潮”和“不要倾斜”等字样,以防运输过程中破损。

5.4 其他收集方式收集标本的技术要求

1)在收集标本的同时,应收集填写与标本有关的详细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测试数据、发表的论文等。对于没有原始记录的标本(日后可补收集的除外)原则上不予以收集。

2)根据收集方式的不同,收集相关的证明文件。购置的(见附录B)需填写具结书(见附录E),征集、交换、汇交、调拨和接收的需填写荣誉证书(见附录G),捐赠标本(见附录C)需填写捐赠契约(见附录F)。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标本收集野外标签

表A.1 标本收集野外标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购买标本标签

表B.1 购买标本标签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赠送标本标签

表C.1 赠送标本标签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矿石标本拟入藏品评鉴报告

表D.1 矿石标本拟入藏品评鉴报告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矿石标本购置具结书

表E.1 矿石标本购置具结书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矿石标本捐赠契约

表F.1 矿石标本捐赠契约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矿石标本的荣誉证书

表G.1 矿石标本的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