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戴震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有二层含义:其一是说“道”为宇宙的物质实体。他说:“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孟子字义疏证》卷下,以下简称《疏证》)所谓实体实事,就是阴阳五行之气。即“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疏证》卷中)其二是说“道”为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他说:“道,犹(yóu,如同)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道。”(《原善》卷上)由此可见,戴震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气化即道”。(着重点作者注)
戴震反对程朱学说把道说成天理的观点,明确肯定道是物质实体,而且把物质实体和物质实体的运动变化统一起来了。所以“语道于天地,带其实体实事之名而道自见。”(《疏证》卷下)这里讲的“化”和“行”,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戴震把气和气的运动作为道的实际内容,概括出“气化即道”的命题,表达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思想,朴素地说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原理。
同时,戴震还针对程朱的“理一分殊”说,提出了“分理”的观点,所谓“分”,指的是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在戴震看来,客观事物既然是具体的,那么,事物的规律也是个个特殊的。他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疏证》卷上)这就是说,戴震在强调规律的客观性的同时,还注意研究规律的多样性、特殊性。这多样性表现为“道”、“理”、“分理”,其中“道”是根本规律,“理”、“分理”是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或属性,也称特殊规律。而且“分理”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他说:“在物之质,日肌理,日腠理(còulǐ,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日文理。”他还论证说:植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从天上接受阳光和雨露,所以“荣而不瘁(cuì)”,草木茂盛,欣欣向荣。而动物则呼吸空气,依靠饮食,才使血液“流转而不阻”(《绪言》上)各有各的理。所以,戴震说:“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疏证》卷下)
中国古代哲学比较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宇宙,而从具体、个别、特殊的方面研究得不够。戴震进而提出了“分理”的范畴,特别强调特殊规律的作用和研究,这是戴震哲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