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根据历史研究,各国人口和兵力情况大概为:魏国443万人口,常备兵力50万,吴国人口230万,兵力20万,蜀国人口94万,兵力10万。古代的生产力薄弱,基本每三户才能养的起一个兵力,军队数约为人口数的1/10,所以一场战役人数达到10万就算很大的战役了。而汉中之战历史记载蜀国是倾国之力发动的一场战役,而战果是蜀国胜利,本身伤亡有限,占据汉中,本身的兵力也能得到补充。而夷陵之战蜀国出动兵力没有定论,一般来说出兵在5万~10万都有,而结果刘备“仅以身免”,伤亡不会低于五万,蜀国丧失几乎一半兵力,对蜀国是伤筋动骨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出生率,十万人几乎是蜀汉的极限,损失五万人是难以通过爆兵短时间内补充,蜀国在以后数十年里兵力都得不到补充,并在很长时间内丧失大规模进攻的能力,在三国争锋中完全居于劣势。
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大败,蜀国精锐几乎消耗殆尽。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扩展资料:
战争过程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
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是战略问题。蜀军在出征之前,其实国力本来就是三国中较弱的一方。蜀国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刘备他们是应该打防守反击的。可是直到后来,诸葛亮还是选择以攻为守,六出岐山。最终导致国力消耗殆尽,走向灭亡。当然,刘备的死也是个转折点。他的继任者实在是个昏君。
因为刘备死了,其实当时蜀国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都不输给魏国,但刘备报仇心切,不顾战士死活,不听军师劝告,一意孤行,导致失败,间接的造成军心不稳,还有就是刘禅继位,“扶不起的阿斗”,从此蜀国一蹶不振!
P:LS在扯淡,夷陵之战蜀军7.2万人左右(但不包括赵云一部),战败后剩余2.3万;陆逊统领的是5万人;三国演义说的70万人是瞎扯淡,当时三个国家一共才多少人!
夷陵之战,刘备刚愎自用,导致的结果是,主力军队十不存一,关键是丢失了大量的军备以及关键的荆州,从战略上看,没有荆州的刘备,处境比刘璋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