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就现实意义角度来说,宋辽的澶渊之盟应该是值得和占便宜的。但从战略布局和角度,以及长远利益来看,北宋集团无疑是失败的。
北宋给予大辽的30万岁币完全可以从双方的贸易中赚回来,而且大辽的贵族需要北宋的奢侈品等大量的商品,而北宋唯一需要的就是大辽的皮毛和战马,而战马却是大辽严格禁止贩卖到北宋的,因此而言,北宋在双方的贸易中是绝对获利的。
双方的百年和平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边境安定,双方往来频繁。极大的促进了双方经济增长也带动了边境百姓的安宁与和平,应该说益处巨大的。
但就长远来看,从军事战略角度出发,伤害也是巨大的,但他是逐渐养成的,在聚集时期是不会爆发的,但一旦爆发就是绝症无法拯救。
就双方贸易而言,北宋难道还敢断绝双法贸易,一方面需要赚回岁币。再一方面就是为了稳定辽国。如果北宋断绝同辽国的贸易。可以肯定的是,大辽绝对可以大规模劫掠北宋边境。如此一来,双方的协议就是废纸。
因此上说,北宋妄图通过经济制裁来制约大辽无异于痴人说梦。
北宋是以文制武,文官掌军。严苛地压制武将的权力和地位,而北宋的国策是守内而虚外。既然可以花钱买平安,自然不会用武力来保卫国家。北宋缺乏两汉的尚武精神没有进取心。
北宋的体制已经被儒家思想所绑架。而儒家到了两宋已经开始僵化和死板,士大夫也没有了开疆拓土的意识和能力。守内而虚外逐步成为赵宋以后国家的立足之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分进意识已经丧失,而保守,内敛。沉默成为民族的特性。
两宋皆亡于外,就是在于武力不修。过于防范武将的结果,一个国家经济再强大,如何国军事疲软和软弱,也必将被他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