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
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乡,不知自己的归期,不知自己的未来,他们思乡恋亲,于是,他们把浓浓的长长的情思寄托给了林中飞翔的这只小鸟——鹧鸪。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行不得也哥哥。它们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荆棘,有险滩,有狂风,有暴雨,有无边无际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经是古人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中国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楼上,汗!
http://baike.baidu.com/view/47288.htm
楼上,汗!
鹧鸪
发布时间: 2006-6-3 信息来源:
鹧鸪,又称美国鹧鸪,是特禽养殖中的一个新品种,近年来已在我国推广发展,深受养殖户的喜爱。鹧鸪养殖的优点如下:
1、 饲养方便简单,养鹧鸪的方法与养鸡相似,由于适应性强,采用网上或笼上养殖均可,容易成功,成活率高。
2、 饲养成本低,鹧鸪从幼鸪开始,3个月后即可上市,体重达500-600克,耗料不超过2.5公斤。母鸪7月龄开始产蛋,年产80-100枚,在科学饲养管理下,全年各季节都能产蛋,种母鸪还可利用3年。
3、 肉质鲜嫩,鹧鸪肉肌纤维细,野味清香,肉的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脂肪含量3.5%以下,富含各种氨基酸,在我国传统膳中列为上等滋补强身的野味佳品。
4、 观赏狩猎,鹧鸪体形俊美,羽毛明亮美丽,嘴、脚桔红色,十分好看,群居活泼,富于观赏性。加之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因而成为观赏狩猎之上乘佳品。
5、 经济效益高,鹧鸪可一年四季繁养,保证市场全年商品鹧鸪应市。鹧鸪适宜规模化养殖,采用全进全出制,生长均匀,商品性高。农户每批可养2000-3000只,按目前市价每只鹧鸪可售20元以上,每只盈利6-8元,一年两批年产值达8万元以上,利润3万元左右,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港澳地区对鹧鸪需求不断增加,发展鹧鸪养殖其前期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