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
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
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
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
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
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
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艺术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
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
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
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
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
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
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制作这种
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不可能有很大发展,乾隆以后
就销声匿迹了。
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
而雍正以花卉和 毛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
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
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
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
章等。这是鉴别时的重要依据。
喜欢瓷器的藏友们都知道,瓷器中最贵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珐琅彩,珐琅彩高贵,一出生就是宫廷制作,自带皇家气质,珐琅彩是瓷器中最神秘的一类,自诞生以来的200年之内,一直仅供皇家专用,从未出宫,那它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发展呢?又是怎样的魅力让多位皇帝爱不释手?
一、珐琅彩是什么?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属于釉上彩瓷,制作工序复杂,烧制讲究、要求严格,皇帝亲自过问,需要先在景德镇烧好素胎,挑好精品,送到北京,由宫廷画师绘上珐琅彩,重新二次烧造。烧造地点有三处:一处为故宫内的如意馆;一处为颐和园;一处为怡亲王府。
二、珐琅彩的历史与发展
在明清彩瓷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朝,盛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是宫廷御用陶瓷艺术品,民间没有烧制。道光年间记载有四百多件珐琅彩。世界各地博物馆珐琅彩原创均属清宫。珐琅彩对康雍乾三朝的彩瓷起了一个开拓示范的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1、康熙珐琅彩
珐琅彩是外来名字,珐琅这个词语是从法语中传过来的,相传在明朝时期画珐琅这门技巧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并没有引起宫廷的注意,影响非常有限。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珐琅彩在北京的皇宫烧制成功,这也是珐琅彩在中国诞生之时,珐琅彩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金属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使珐琅彩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我们在瓷器上展现了西方人用同样的彩料不能展现的一门艺术。
康熙珐琅彩的特征:仿铜胎画珐琅,所有的地方都涂上珐琅彩料,没有留白底,没有体现瓷器的特征;款制都写“康熙御制”;图案一般都追求左右对称。
2、雍正珐琅彩
雍正时期,珐琅彩有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脱离铜胎画珐琅对瓷胎画珐琅的影响,留有大量的白底,让珐琅彩更加像瓷器,图像也没那么对称了,雍正六年,国产珐琅料试制成功,而且颜色比进口的还要丰富,提高了珐琅彩的质量,雍正珐琅彩还开创了诗、书、画的先河。珐琅彩底款由“康熙御制”改为“雍正年制”,也有少量瓷器落“雍正御制”的款,雍正珐琅彩是色底与白底共存,几乎是一半一半,表明了在珐琅彩的制作中,皇帝的监控能力在减弱。
3、乾隆珐琅彩
到了乾隆时期,御制的就非常罕见了,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几乎完全抛弃了色底,已经感觉到了白瓷画珐琅带来的乐趣,乾隆在诗、书、画风格珐琅彩的影响下加入了西洋色彩,从内容到技法追求洋味,乾隆好大喜功,珐琅彩也趋向于繁缛。
4、清末民初珐琅彩
据大量的史料证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珐琅彩开始流出宫外,由于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很多王公贵族将其抵押、典当,就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了珐琅彩,故宫的前身叫古物陈列所,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在古物陈列所公开展出了珐琅彩。之后就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珐琅彩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三、珐琅彩的收藏
由于珐琅彩从入宫开始就没有走出宫廷一步,是唯一的宫廷御用艺术品,这也导致民间对它一无所知,珐琅彩由于是在故宫大内烧造,品种、产量都非常少,在民国革命以前,几乎没有人见过,只有皇家的人能见着,珐琅彩在收藏中极难碰到。
2006年,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当时的成交价为1亿5千万,一只碗就值这么多钱,这确实让人感到惊讶,但这也让人体会到了珐琅彩瓷器的弥足珍贵。
古珐琅彩的特点:1、数量稀少(宫廷烧造,皇家御用);2、少有重复(素胎入宫时,都由画师自由选择画稿,因此每件珐琅彩的画稿都不同);3、图案经典(选最好的素胚,不愿意做实验,每一幅图案都是经典)4并无“古月轩”署名(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在传世的珐琅彩中,并没看到“古月轩”署名)。
珐琅彩,艳而不俗的高贵,厚重的玻璃质感,艳而不妖,立体感极强,颜色饱和度高,色种繁多,从康熙的色浓庄重到雍正的清淡素雅,再到乾隆时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是瓷器行列中的贵妃,甚至是皇后,因为它的确高贵华丽,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