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今年以来,全区上下从营造全员招商氛围、完善招商服务机制、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加快在谈项目落户等方面入手,正在全面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但据调研显示,当前招商引资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招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招商引资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招商人员不但要熟悉经济形势、产业导向、行业规划、优惠政策等,还要有谈判策略、技巧。但目前,“招商局”挂靠在商务局,招商人员临时组合,工作阶段性特征明显,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难以发挥“大招商”效应。镇街招商人员兼职较多,据统计,目前全区各镇街、平台共有82名招商人员,其中兼职的有58人,占70%。兼职招商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招商理念,能力和精力有限,影响招商工作的执行力和服务力。
二是招商方法手段仍需创新。捕捉项目信息无处着手,如何找到客商,投资信息在哪里,是每个招商人员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但目前传统招商方式多,现代招商方式少;会议招商多,专业招商少;土地招商多,产业招商少。现有的招商信息来源大多是领导、朋友介绍或客商找上门来的,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捕捉网络。意向项目信息也存在质量不高现象,真正可供区主要领导洽谈的项目不多。此外,由于各发展平台之间的相互竞争,一些项目信息对外封闭,不能实现全区共享,也使招商成本增加或造成项目信息流失。 三是招商目标定位尚需明确。部分镇街对自身产业发展缺乏明确定位,导致出现招商引资工作的盲目性,或者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引进与本地产业发展重点不相匹配的项目。目前,多数项目和落户企业以单体形式存在,未能形成以某一龙头企业或行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
建议:一要制订产业规划。各镇街、平台要科学制定5-10年的区域产业招商规划,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模式,通过“以大引小、以小育大,从无到有”,形成产出规模大、市场份额大、创新能力强、区位品牌响的产业集群。如科技局正在对接的“智慧水资源”项目既符合产业需求,又具有一定集聚效应。二要整合招商资源。对“征而未用、占而不用、多征少用”的项目用地进行清理和回收,对全区现有企业的闲置厂房以及集聚退出企业土地开展全面摸底调查,整理出更多的优质资源吸引高端产业。三要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主力军作用,共享资源,互通信息,把招商总平台优势与各部门的信息优势结合起来,推进项目落地;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与各类商会、协会加强合作,拓宽信息渠道,做好以商招商。特别是要营造亲商、引商和留商的良好氛围,要树立“留商也是招商”的意识。四要配强招商队伍。对招商人员的考核要突破现有考核的束缚,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人员在全员聘用制、年薪浮动制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加强招商人员的培训充电,确保具备良好的政策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优秀的营销能力、强烈的形象意识和公关意识。
事实上,哪个地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那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作为乡镇一级政府而言,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招商引资成效,对于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对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从全国来看,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乡镇基本上都在沿海,而这些乡镇无一例外都是招商引资的大户;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招商方式和行为的不同选择,招商引资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异。作为乡镇政府,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处理好招商引资中的各种关系至关重要。
首先,要把引进外资放在首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资吸引力最高的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流入的整体形势向好,目前,沿海吸引外资的比重仍然在上升,尽管国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利用外资的相对比重实际增长不大,而且西部各地区之间利用外资的水平有明显差距。这与国际资本流动的现实情况是高度对接的。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瞄准新动向,把利用外资作为重中之重。
其次,吸收外商在中国境内的再投资,吸引沿海地区大公司、大集团的扩张性投资。从外商投资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向环渤海向中西部流动的迹象看,反映了外商在中国境内再投资的结果。为适应产业结构大调整,世界制造业中心东移,国外汽车、电子、化工等产业开始向大陆进军,沿海制造业也开始向中西部寻求商机,福特汽车、格力空调重庆扩张即属于此。
再次,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在内的“内资”投入地方经济建设。除了外资、外商再投资以及内资再投资以外,民间资本也是一支相当雄厚的力量,激活、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对于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而言,可以弥补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程度制约,吸引外资相对困难的弱势,同时,无论从民间资本的发展需要,还是从政府减轻资金压力来看,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因此,如何争取外地和本地民间资本的投资便成为政府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政府招商引资中存在问题1
,政府包办代替,招商引资主体错位。招商引资中,政府任务应该是定规划、搞协调、抓服务、管督促,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局面。但现实情况是政府想方设法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招商活动,而企业的热情不高,往往是政府忙得不亦乐乎,费力不少,效果不佳,签定协议的数量不少,真正落实的不多。3
,重引进轻管理,管理和引进脱节。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引进的力度大,管理的力度弱,相互脱节。原因就是政府管引、企业管花,引的难处企业不理解,花的去向政府也不能完全过问。由于重引轻管,服务没跟上,联系不紧密,使得一些老客商、老企业产生了环境差的印象,有被骗上当的感觉,不愿再加大投入。4
,引进的项目不少,但质量不高。有的地方为了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来创造政绩,热衷于盲目追求招商数量,签合资项目和协议金额,对引进的资金和项目是否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是否能发挥当地优势很少考虑,结果饥不择食,盲目引进,花了不少冤枉钱,引进了不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危害不浅。5
,策划包装项目不详实,好的项目不愿拿出来。招商引资应该做到推出的项目要是别人所期望的项目,介绍的企业要是别人所期待的合资合作伙伴,提出的条件要有吸引力。由于项目过于概念化,抽象描绘多,让人感到不塌实,心中没底,难以确定投资,且真正让人心动的项目很少。一个好的企业能够吸引外商,一个好的项目能够留住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