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武器的原理

2025-04-09 10:00: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微波波束武器是指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来杀伤破坏目标的一类武器。由于这类武器的技术复杂,截至21世纪初,还没达到实用阶段。微波波束武器可攻击的目标非常之多,可以杀伤人员,可以攻击任何装备了现代化电子设备的武器系统,特别是能够攻击隐身武器装备。 对人员的杀伤,其杀伤机理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类。非热效应是指当微波照射强度低时,使导弹和雷达的操纵人员、飞机驾驶员以及炮手、坦克手等的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错乱以及心脏功能衰竭等),导致武器系统失灵。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多次抗议前苏联用微波照射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使其工作人员的健康受到损害。热效应是指在高功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肤灼热,眼白内障,皮肤内部组织严重烧伤和致死等。前苏联的研究人员曾把山羊当作“活靶”,进行强微波照射试验,结果1公里以内的山羊顷刻间“饮弹身亡”,2公里以内的山羊顷刻丧失活动功能而瘫痪倒地。
对各种武器系统的破坏,主要是破坏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使其丧失作战效能。当微波功率较小时,可以干扰相应频段的雷达、通信、导航设备的正常工作;功率稍大时,可使探测系统、C4I系统和武器系统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或烧毁;功率较大时,微波辐射形成的瞬变电磁场可使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天线、导线、电缆和各种开口或缝隙耦合到卫星、导弹、飞机、舰艇、坦克、装甲车辆等内部,破坏各种敏感元件,如传感器和电子元器件,使元器件产生状态反转、击穿,出现误码、记忆信息抹掉等;功率极高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目标受高热而破坏,甚至能够提前引爆导弹中的战斗部或炸药。对隐身武器装备的攻击,主要是由于隐身武器为了减少对雷达波的反射,采用了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另外还在装备表面涂有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使之达到隐身的目的,但遇到强度比雷达波高出几个数量级的微波波束武器,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轻者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者会立即化为一缕青烟。而现有的普通武器装备主要由金属材料构成,它们对微波能量吸收较少,故微波波束武器摧毁隐身武器要比摧毁普通武器容易得多。所以说微波武器一旦投入战场,必将成为各种隐身武器装备的“克星”。
电磁脉冲武器是一种利用核爆炸或其他方法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十个闪电的强电磁脉冲来破坏敌方雷达、通信系统和武器系统中电子设备等的一类武器。电磁脉冲武器包括核电磁脉冲弹和非核电磁脉冲弹。

回答2:

带磁性的仪器(如磁石)再通上电流就能够产生强力电磁波干扰,用来摧毁敌方电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