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在军事上可圈可点处并不多,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军事造诣颇深的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熟谙历史与军事的毛泽东分析事物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让人无法不佩服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总是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他曾多次指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严重过失,认为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误。
诸葛亮最为擅长的是治军。至于行军的策略,诸葛亮更重视正道而行,而不是奇谋,这一点和演义有差别。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如下记载:
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这已经可以证明诸葛亮是治军有方的。
此外,陈寿还做过如下评价:
(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里可以说明诸葛亮在政治上以及治军方面有才能,而不善于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