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
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方面;
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个方面。本测评共119道题,是自评量表,适合儿童、成人,但较小儿童可由家长协助或代填。例如:
1、孩子总说“不”、爱打人、抢玩具、认死理、怕生人、爱逞强……“这是提醒家长: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正处于最佳发展的敏感期”。
2、不爱看书、电视迷、任性、不自信、怕困难……“这是因为孩子受到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引导或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3、照镜子、过家家、涂鸦、自言自语、喜欢夸奖……“这其实是孩子某项能力进入敏感期的标志”。
1980年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的Carlo Perris等共同编制的。该量表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许多临床心理学家的关注,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对它进行了修订,并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
此量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可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哪些教养方式是不当的,从而改善、调整并最终放弃不当的教养方式,让更多的子女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成长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本测评结果并未按此分类)。诸多研究表明,父母态度好且被父母接纳的儿童更能表现出对社会的需要行为,表现为乐观、开朗、富有同情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比较稳定。
对于那些不被父母接纳的孩子,则更容易表现出冷酷、倔强、情绪不稳定、叛逆。对于被父母以支配方式教育管理的儿童,更多表现为被动性强、易顺从、做事缺乏自信心。由此可见,儿童行为的养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类型有着一定关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
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 M Symonds)。他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行动和态度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在有些方面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如,被父母接受的孩子大都表现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有反社会性等。
之后,日本的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以鲍德温(A L Baldwin)为代表的费尔斯(Fiels)研究机构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当然随后国内外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也比较一致。
溺爱型。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幼儿放到特殊的地位, 一切服从、服务于幼儿, 不适当地满足幼儿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 处处迁就, 事事代劳。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幼儿往往情绪不稳定, 自私自利, 自傲或自卑, 能力低下, 意志薄弱, 缺乏自信, 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当幼儿长大后面临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 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
专制型。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强迫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不容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 频繁采用惩罚来强制执行。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幼儿, 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过由赵薇主演的《虎妈猫爸》,一定还记得最后得了儿童抑郁症,不愿意再开口说话的罗茜茜。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的教养方式:虎妈采用的是专制型教育,强势高压,对孩子要求严苛;猫爸则遵从西式散养式教育理念,主张民主、宽容的个性化教养方式,倡导与孩子共同成长,他尊重茜茜,并希望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空间;
还有同样主张中国高压教育的姥爷,以及对孩子十分溺爱的奶奶。他们所采用的诸多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使茜茜承载了家人过多的希望,不知该听谁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得了抑郁症,不愿意再开口讲话。这种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不但使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也会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易发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蒋奖等人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共42题,父母各21题。包含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个维度。拒绝这一维度包含1、4、7、12、14、19题 情感温暖包含:2、6、9、11、13、17、21题
过度保护包含3、5、8、10、15、16、18、20题问卷采用4点评分,1表示“从不”,4表示“总是”,其中15题反向计分。详细的看蒋奖、鲁峥嵘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知网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