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对明朝的经济财政很茫然,请指点。

2025-04-18 16:32: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明代的财政基础就是赋役,就是有田就有赋,有丁就有役,简单的说就是有产业就要交税,有人手就要承担劳役,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是明王朝并不能实时掌握全国的人口财产情况,因为除了明初的洪武年间,以及万历初张居正曾清仗过一次全国的田地外,大明朝两百多年间就再没查清过全国的人口财产数据(当然,失败的也有一些。)所以朝廷中央乃至地方政府掌握的数据都是大大过时的,用这种过时的数据来收税,就只能靠摊派,根据那些过时的数据,估计出一个大概值(有些根本就是惯例的数量),然后交给下面人去操作,至于收不收的上来,或能收上来多少,那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还有就是税制改革的趋势,,当然这里面有两股势力,收税的希望多收点,交税的希望少交点,不过,基本来说,税制趋向于简化。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货币税代替实物以及劳役,二是各种税收劳役的规范统一以及合并。货币税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外部白银的大量流入,而税制的统一,一是为了节省税收成本,二是为了提高社会公平性。

最后还要说一句,不要把赋和役分离开来,许多时候这往往有很深的联系,不过这有点展开去了,真有兴趣的话,还是多看看相关书籍吧。

回答2: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明代的财政基础就是赋役,就是有田就有赋,有丁就有役,简单的说就是有产业就要交税,有人手就要承担劳役,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是明王朝并不能实时掌握全国的人口财产情况,因为除了明初的洪武年间,以及万历初张居正曾清仗过一次全国的田地外,大明朝两百多年间就再没查清过全国的人口财产数据(当然,失败的也有一些。)所以朝廷中央乃至地方政府掌握的数据都是大大过时的,用这种过时的数据来收税,就只能靠摊派,根据那些过时的数据,估计出一个大概值(有些根本就是惯例的数量),然后交给下面人去操作,至于收不收的上来,或能收上来多少,那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还有就是税制改革的趋势,,当然这里面有两股势力,收税的希望多收点,交税的希望少交点,不过,基本来说,税制趋向于简化。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货币税代替实物以及劳役,二是各种税收劳役的规范统一以及合并。货币税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外部白银的大量流入,而税制的统一,一是为了节省税收成本,二是为了提高社会公平性。

回答3:

建议翻阅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属学术著作,慢慢琢磨,培养感觉,毕竟这些学术成果都是史家长年的汗水,不是很好理解的

回答4:

不懂就上网查查。

回答5: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有详细介绍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