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洛夫自喻是漂泊异乡的云,《烟之外》隐藏了诗人在“潮起潮落”的夜幕中那种远离故土的如纱似烟的深深思恋,让读者心头泛起层层涟漪,并尽情地荡涤开去。
《烟之外》是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中国诗坛誉为“诗魔”洛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65年,收录在《外外集》(台北:创世纪诗社,1967年出版)中。全诗四节:
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
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结局如此之凄美∕——落日西沉
你依然凝视∕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他跪向你向昨日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亮那一盏茫然
还能抓住什么呢?∕你那曾被称为云的眸子∕现有人叫作∕烟
诗如海潮,是一种浪漫而有节奏的艺术。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西班牙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希梅内斯认为:“真正的诗歌就在于那深刻的感情。”只有那种来自深刻感情的诗歌,才能让我们从头到脚地感动起来。
唐朝李商隐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或许!多情的诗人,依然深深地陷在无法逃开的惆怅与执着中,明知千帆之外的她已离去,而那深情与记忆,却并未散入风中。她或许听得到,可是毕竟触感觉到彼此熟悉的体香。曾经的激情,无奈中渐渐归于平淡,无法释然无奈也只得在一声叹息中放下。
洛夫在这首诗的开篇,潦潦几笔淡墨渲染了这样一幅惆怅的暗淡图景,在被意象化的声音中传播着宋词一般的凄美,在读者的眼前撒下一层轻烟似的纱。瞭望海滨,诗人在溶溶的月光下,独立在夜幕中沙滩,海水已然是退了潮的。他似乎是还能够清晰地听见那涛声,一波又一波,撞击着礁石。远走了,望不见伊人的行舟,奔向那不明的远方。他在这边,“在涛声中呼唤”,苦苦呼唤着她的名字,一遍又一遍,也只能任凭那涛声无情地吞噬着他心底的呐喊,消失在大海深处的黑夜。
情节与纯粹的抒情诗通常是矛盾的,但胡适主张作诗如作文,好诗要有情节。洛夫在《烟之外》的第二节的开头,继续诉说着前面“潮来潮去”的无尽哀怨。在往复的循环之中,诗人追忆着她柔美的音画。时间本来是一个天定的常量,可是“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怎么一左一右两步之间就到达了尽头呢?诗人借用时间的压缩错位来象征爱之生和情之殇,竟像潮来潮去般的急促,稍纵即逝;又似岸边的鞋印的距离那样短暂,尚未来得及体会这是怎样的一种甜蜜,幸福却已远远离别。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留在黑暗中守候。“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在狂风和暴雨中,无言的书被吹到了最后一页,没有后记,徒然的呼唤,并不能改变爱情“落日西沉”的悲惨结局。一切趋于那样的安静,安静得还来不及寻摸,无情的事实把人拉回冷酷的现实。聚聚散散,离离合合,时间的步伐抹去心中的泪痕,然而再循着他们原来的踪迹,步上命运的正轨。
诗的前两节,作者在“潮起潮落”的思恋中,营造了一种让受众清冷怅惘的心境,刻画了一种恋恋不舍的失意。
第三节中“一片纯白”,应该是指一段如白玉一般纯洁无暇的爱情,抑或是一汪清澈如皓月一般的柔情。黑夜泪涔涔,诗人依旧伫立,在海涛中久久地守望。在“凝视”什么?凝视眼睛里的“纯白”,渐渐演变为“茫然”的双眸。
有必要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第三节的第三句非常长,貌似并不符合诗歌的一般写作规则,然而通过这个形式,由急而缓,曾经那么近的相对“凝视”,已被无限扩展的时空之“潮”隔开,隔断,隔绝,昨日还亮着“一片纯白”,而此刻只剩下一片“茫然”。诗人心中似又被痴迷之情再次激荡,似乎是无意识般的,他砰然一跪,跪向她,也跪向那朵悄然远逝的“美了整个下午的云”。那是昨日的梦,是逝去的烟,尽管如此,却曾鲜活过,也曾妩媚过,却曾闪耀过他的整个生命。然而,云是美丽的,却又易碎,是终将走向幻灭的,人似乎是只能抓住那瞬间灿烂,它却始终如昙花一现,最后消失在了茫茫的天际。
终于,诗人闪出幻梦,似乎明白了这些,于是便埋怨:“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亮那一盏茫然”。 点燃什么?是被你遗忘漠视的“茫然”心情,还是如“烟”消散的爱情?这里,我们能够看作是诗人有意而为之的,诗人将抒情主人公“他”的人生体会作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铺垫,结构上承接了前两节,是开始转化的一个过程。将情比作灯火,盏盏灯火会有熄灭的时候,情也是如此,那又何苦死死追寻,独留自己茫然一生?他深切的叩问,最后得到了这样的答案。由最初的感性,到沧桑之后的思悟,这是人的变化,然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韵味中,唯一不变的,只是那种落寞与寂寥。
最后,“还能抓住什么呢”,什么也抓不住了!曾经的一切,到头来还是如烟消云散,不留一丝痕迹。留下的,只是人心中恒久难以释怀的寂寞的思恋。然而,那命定的结局,谁也无力改变。这里的“云的眸子”,是对上节中那“一片纯白”的呼应。“烟”则呼应了上段的“茫然”。 诗人巧妙运用“烟”的意象植入了人的心海,利用意识与潜意识的浮动,意象与意象的碰撞,表达外在景象与内心世界的不和谐,再一次渲染了全诗哀伤曲蓝调。
诗人以“烟”作结,发人深省。读罢全诗,人仿佛还是深陷其中,挣脱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