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保护层是指主筋的保护层,不包含箍筋,对吗?

2025-04-19 00:18:1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答案】不对。

【延伸】1、混凝土保护层的定义:  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从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 (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 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

              2、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

(1)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两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是它们共同工作的基础,从钢筋粘结锚固角度对混凝土保护层提出要求,是为了保证钢筋与其周围混凝土能共同工作,并使钢筋充分发挥计算所需强度。

(2)钢筋裸露在大气或者其他介质中,容易受蚀生锈,使得钢筋的有效截面减少,影响结构受力,因此需要根据耐久性要求规定不同使用环境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以保证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钢筋不发生降低结构可靠度的锈蚀。

(3)对有防火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及预应力构件,对混凝土保护层提出要求是,为了保证构件在火灾中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确定的耐火限的这段时间里,构件不会失去支持能力。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3、最小厚度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构件的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越好。但是,过大的保护层厚度会使构件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宽度过大,就会影响其使用性能(如破坏构件表面的装修层、过大的裂缝宽度会使人恐慌不安等),过大的保护层厚度亦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下表中数值的1.4倍。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一般设计中是采用最小值的。

     

      

《G101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13G101-11中,还规定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下列措施时,可适当减小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1.构件表面设有抹灰层或者其他各种有效的保护性涂料层;

2.混凝土中采用掺阻锈剂等防锈措施时,可适当减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使用阻锈剂应经试验检验效果良好,并应在确定有效的工艺参数后应用。

3.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镀锌钢筋或采取阴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小;

4.当对地下室墙体采取可靠的建筑防水做法或防护措施时,与土壤接触面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25mm。

回答2:

受力主筋保护层、箍筋保护层是两个概念,两者都是指钢筋外皮到构件外皮的距离,两者应同时满足规范要求。

回答3:

保护层指的是构件最外沿钢筋至混凝土表面的最近的距离.当然要包含箍筋啦.

回答4:

受力主筋的保护层和箍筋的保护层是不一样的,通常所说的是主筋的保护层.
箍筋的保护层是主筋的保护层减去箍筋直径就行,如果减去箍筋直径后小于15MM,那就取15MM.
不知道楼主看明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