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虽然魏晋甚至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但是社会并不稳定,常常和北方政权打仗。而唐朝长期统一的大环境,使得文化教育蓬勃发展。
由于唐朝的时候南方相对安定,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士南迁。随着南迁人口的增加,加上南方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当时的扬州和成都两个南方城市成为最繁荣的城市,扬州还成为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大都市之一。
而且当时唐朝政府的中央财政,几乎全靠东南的经济支撑,此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已超越了北方,与之相适应的发达的文化教育也发展起来,于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的重心亦相应南移。
唐代私学的发展已出现制度化私学——书院,同时,科举考试成为最重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反映如下方面:
唐代书院的发展,南方盛于北方,据《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所载,唐代的私立书院有籍可考者共有17所,其中位于北方的仅2所,南方占15所。从数量上看,南方书院已经远远多于北方。
另外据《中国书院史》所载,唐代的书院共有30所,分布南方书院的数量最多,达25所,占总数的83.3%,连偏僻的贵州也建有1所,跻身于南方拥有书院的6省之中。这与当时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适于静居读书和设学授徒有很大的关系。而北方书院比南方少得多,仅有5所,占总数的16.7%,仍只分布在原来文化较发达的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省,而且除陕西有2所外,其余三省均只1所,仅与南方的贵州相当,可见北方文化教育已经衰落了。
从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中原汉族南下江南等地。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商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中国文化的重心是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而转移。精神文明的发展并将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所以中国文化的重心转移应该是在宋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