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而不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后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睛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其结果导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拥趸走上了虚无主义的歧途。
大道是顺其自然,不妄作非为;但大自然的化育,没有哪一样不是道所化育。
国家高层领导人若能学道、守道、行道,则政风清廉、上行下效、世风祥和,万物各归其位、自然化育、自然风调雨顺。
如世风演化到人为造作过多、风气败坏,我会主张效法道的特征特性……“无名·朴”来促进社会安定,协助百姓淡薄各种欲贪 ,返璞归真。
政府施政如能不长养众生欲贪,世风、民心就会渐渐安静下来,社会自然安定。
皇帝无为天下太平有为就说明有事天下不太平无为就是有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