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老年大学备受老年人青睐?

2025-04-09 04:40:1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第一是因为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老人越来越多了,第二是因为老年人的求知欲越来越高,或者说老年人也向往以前没体验过的大学生活,退休后有没其他的事情做,所以也想找个地方去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宽裕的,第三层原因有些老人退休后离开了公司的多人环境,加上儿女都在忙工作,自己一个人难免觉得冷清、孤独,去老年大学报个名学自己喜欢的课程还有一群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能会成为好友,何乐而不为呢?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在家庭里获得不了的成就感、满足感、集体荣誉感。

回答2:

1、圆梦。
现在很多老年人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他们当初虽然错过了梦想,但这个发达的社会又给了他们新的圆梦机会。
2、精神寄托。
刚一退休,生物钟紊乱,心情烦躁、抑郁,感觉退休后没有一无是处、无所事事。来老年大学上课给自己找到精神寄托,可以分散自己刚退休后烦杂心情的注意力,有益身心。
3、展现自己。
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功绩优越、又拥有丰富才艺的人群,在一退休后,仿佛失去了自我。在老年大学,不仅能学到文艺爱好,还能通过各种文艺汇演以及才艺大赛展现自己的才华。
4、把快乐带回家。
以前每天在一起说不到两三句就互掐的老两口在上了老年大学之后,回到家都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去练习,两口子就少了相互拌嘴的机会,也有可能会由于个人才华的加深、魅力的升华,使夫妻双方更加倾慕对方,更加甜蜜。
5、把知识带回家。
都说年轻人让老人带孩子不放心,现在上了老年大学了我们也是“文化人儿”了,平时也可以帮忙辅导一下孙儿的艺术课程,两辈儿之间的话题和交流也就多了,代沟也少了。

回答3:

近年来,“文化养老”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老年大学学习充电,丰富晚年生活。在蚌埠市,老年大学的火爆程度丝毫不逊于各中小学名校,有人苦等半年才报上名,有人上十年仍不愿毕业,有人连报了四五个专业。每临老年大学开学季,“一座难求”“入学难”现象时有发生……




10月11日,记者走进蚌埠市老年大学,刚进校门,阵阵嘹亮的合唱声、悠扬的钢琴声便传入耳畔。 11间教室皆坐得满满当当,老师在台上认真教学,学员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二楼钢琴教室里,学员黄山仔细听完老师讲解,便开始在桌前电子钢琴上认真地练起指法,还时不时举手向老师请教。

“能报上名多不容易啊,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赶紧利用课堂时间多学点。 ”今年60岁的黄老,去年退休后一直想报钢琴班,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苦等6个多月。虽然每次上课要步行半个小时到教室,有时遇上刮风下雨行动不便,但也丝毫挡不住他学习的热情。

据了解,创办于1987年的蚌埠市老年大学,针对老同志的兴趣爱好,目前开设有声乐、舞蹈、器乐、时装、交谊舞、书画、诗词、摄影、电脑、养生保健、花卉栽培、京剧和太极拳等30多个专业。

9月份新学期开学,72岁的潘老爷子就没有黄山“幸运”,尽管他早早赶来排队报名,但无奈声乐系太火爆,新增的班级当天两个小时即满员,最终没能报上名。

“声乐系各班人数基本都在80多名朝上,最多的时候学员达103人,课堂教学都已超负荷。 ”蚌埠市老年大学声乐系主任王绍岚告诉记者,有些热爱唱歌的老人一天来好几趟,再三请求给一个名额。但为保障教学质量,她只能婉言劝退一大批后来报名者。 “心里真不好受,我也是六十岁人了,非常理解他们的需求,但学校承载能力有限,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有的老人学了十来年仍不愿毕业,我们这学员学年最长的都有20年了。 ”蚌埠市老年大学副校长王恩贵告诉记者,在老年大学里,老年群体可以找到归属感和集体感,排遣孤独和寂寞,如果不是身体原因或照顾孙子孙女,他们往往选择守着学位不毕业。“老学员不腾位毕业,新学员自然进不来。 ”老学员普遍“不愿毕业”限制了学校的招生规模,成为老年大学新学员“一座难求”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课程多学费低廉 期待办学“更给力”

“老年大学学费便宜,教学质量好,还可以与同龄人交友互动,在这里学习我很开心。 ”黄山说。作为公益性项目,蚌埠市老年大学每学期象征性收取每名学员学杂费80元。课程丰富,学费低廉,吸引了大批老年人报名参与,老年大学成为老年群体文化养老的最优选择。

“目前我们共有123个教学班级,学员近7000人次,但这还远不能满足蚌埠市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蚌埠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欧阳宏伟介绍。过快的老龄化发展,导致有限的公共资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实际教育需求。

作为老年群体“文化养老“的主要阵地,近年来,蚌埠市各级政府逐渐加大对老年大学的基础建设,各区老年大学相继建立。目前,蚌埠市市区现有公办老年大学7所,除市老年大学属于财政拨款外,其余皆自收自支,没有编制和经费保障。

位于蚌埠市老城中心的蚌山区老年大学成立于去年9月,借助区文化馆的场地资源,蚌山区政府投入40余万元对校舍及硬件设施进行改造配置,腾置两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用于老年大学开展教学活动。蚌山区老年大学开设的特色专业花鼓灯舞蹈颇受老年群体欢迎,校长李永庆本想扩大专业规模,却囿于没地没钱没人,一直搁置。




近年来,蚌埠市市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龄人口比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且增长速度较快。专家认为,老年大学是实现积极老龄化、快乐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政府部门虽逐渐重视老年教育发展,但当前的老年教育资源明显滞后于老年人口增长,老年教育的发展还需政府有关部门更“给力”。

开办老年大学分校 家门口“文化养老”

为了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惠及更多老年人,2015年下半年,蚌埠市老年大学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学制改变过去的无限制为6年制,在原有班级基础上设初、中、高3个等级,即学员未学满2年的定为初级班,学满2年不满4年的定为中级班,学满4年以上的定为高级班,每等级2年,学满依次递升,6年即毕业,同时要求同一专业每位学员只限报一个班。

“经过一番清理整顿,我们腾出教室共增设了9个新初级班,新增学员近800名。 ”蚌埠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蒲倩介绍。

除在管理方式上做“文章”外,蚌埠市还通过与社区合作建分校的方式,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多方探路为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入学难”支招。




日前,在蚌埠市龙子湖区解放街道建新社区老年大学,59岁的李兰告诉记者:“自从社区开办了老年大学,我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学习舞蹈,方便多了! ”建新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群体占辖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对老年教育资源的需求十分迫切,因离市老年大学距离较远,很多老年人想进校充电学习却苦于报不上名,有些报上名的每次需倒两班公交赶去上课。

2013年,在蚌埠市老年大学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新社区老年大学分校成立。如今,开设有舞蹈、瑜伽、柔力球等9个学习班,还拓展第二、第三课堂,组建社团,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成为辖区老年群体学习、交友、娱乐的综合性平台。


“整合社区资源,开办基层老年大学分校,引导老人在家门口就近入学,不仅缓解了蚌埠市老年大学的教学压力,也让公共资源惠及更多老年人,大大满足了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实际需求。 ”据介绍,目前蚌埠市在老年群体集中的街道社区陆续建有4所老年大学分校,吸纳学员达2000余名。

“走入老龄化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应及时顺应这一特点而做出调整,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基层创造条件多建立一些老年大学新校,不失为缓解老年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积极探索。 ”蚌埠市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