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类型户籍与非户籍有什么区别?

2025-04-07 15:08:0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回答2:

常住类型户籍与非户籍区别:

  1. 常住户口(籍):是指当事人最新的户口本首页“住址”一栏登记的所在地对应的户籍(每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常住户口所在地登记为常住人口)。

  2. 非(常住)户籍:是指当事人离开户口本上的地址,在其他地方居住(需要申请领取居住证)的具体地址(只要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件》第2条的规定,就应该向居住地的辖区派出所申请领取居住证)。

户籍相关介绍:

  1. 户籍,又称 户口,是指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明。

  2. 户籍是对 自然人按户进行登记并予以出证的公共证明簿,记载的事项有自然人的姓名、 出生日期、 亲属、结婚、离婚、收养、死亡等。

  3. 它是确定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文件。

  4. 登记户口的册籍:古时也称 户版、 丁籍、 黄籍、 籍帐。我国户籍制度建立于商朝。


回答3:

一,常住户口(籍):是指当事人最新的户口本首页“住址”一栏登记的所在地对应的户籍(每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常住户口所在地登记为常住人口)。

二,非(常住)户籍:是指当事人离开户口本上的地址,在其他地方居住(需要申请领取居住证)的具体地址(只要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件》第2条的规定,就应该向居住地的辖区派出所申请领取居住证)。

三,原则上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进行生活,如果离开应当进行户口迁移,其目的是方便统计人口和管理,在法律上也作为诉讼管辖的依据。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人户分离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在其他地方长期居住满一年以上的,居住地则作为本人的住所地。

四,在法律上讲,户口登记地就是常住户口所在地(也就是户籍地),如果是人户分离,则一旦涉及人员身份证明、户籍迁移等与户口相关的问题,是以本人的户籍所在地为准的。

扩展资料

户籍制度是指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

户籍制度,也就是户口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户籍制度 百度百科-常住户口

回答4:

户籍人口是在公安局派出所登记了当地户籍的人口,常住人口是平常在当地居住的人口(可以有户籍、也可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