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毛主席曾说过,“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对于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鲁迅说:“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变迁。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物质条件决定大部分家庭“能养活孩子就行”,基本不会也没有这个意识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到了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追求“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更加强调全面发展
目前,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家庭教育变得有法可循了。
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引导和培养孩子,抛弃陈旧的教育观,从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可能。
你是持有以下三种教育观的家长之一吗?
01唯分数论
只要孩子成绩好,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都可以妥协。
这类家长的思维是:“先搞定分数,再谈其他”。
如此孩子不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并且综合能力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思维,最终呈现出来的会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孩子。
例如现实中的魏永康,在母亲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观下,13岁被重点大学录取,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可20岁时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劝退了。
02鸡娃式教育
所谓“鸡娃”,就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安排补习班、兴趣班,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的行为。
用句俗语来概括,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类家长,往往听风就是雨,或是被洗脑,或是为面子,只要家长觉得有用就全方位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活动。
这样的教育思维,会磨灭孩子的自我意识,使其自信心受挫,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疾病,空暇时间过少而导致社交能力得不到培养。
03放养式教育
比起“鸡娃式教育”,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多数父母因为工作忙,只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让孩子自由生长。
更有甚者,是“全权交给学校”,孩子教育得好与不好,全在学校和老师。
这种“放养式教育”,忽视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这会导致孩子在“放养”的过程中,漫无目的地成长,前路看似光明,却没有方向;成长看似自由,却没有引导。
同时会导致孩子最能探索、成长的时光被浪费掉,也会使得其天赋和潜能未能得到挖掘和发挥。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
孩子拥有完整独立的人格,他才会自内而外地成长发展,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正是这种完整独立的人格,能让孩子在未来闯出一番天地、大有作为。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健全完整的人格呢?
这需要家长采用“陪伴式教育”,做“成长型父母”,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同孩子一起面对时代的变化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陪伴式教育不是无时无刻都陪着孩子,而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倾听孩子、包容孩子、引导孩子、体悟孩子身心变化与发展。
陪伴是有原则的,不是娇宠或纵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感知世界的能力。
陪伴是有尺度的,不是严防死守,而是心灵上的陪伴,让孩子心里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力量。
陪伴更注重的是过程,父母或许需要通过结果来肯定自己的努力,但孩子更需要通过过程去真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