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南戏的演出形式有哪些

2025-04-07 12:49:2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戏的戏剧音乐结构在总体上依据于剧本,以主要角色的上下场来分场,每场自成起讫,称为出,或称折;一本戏可长达几十出,曲牌和套数的运用较为灵活自由。首出由末色介绍剧情大意,称为“副末开场”。自第2出起,正戏开始,主要和次要角色次第出场,各种大小冷热场次互相配搭,戏剧矛盾逐渐展开,直到形成高潮。最末一出终场时,则有评述全剧性质的下场诗以为终结。
南戏产生于汉族民间,在其初期阶段,结构简单﹑形式活泼自由,角色不过3﹑4人,进入城市后,剧本增长,角色可多达几十人;角色分行亦渐细致明确,基本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7种,并广泛吸收诸宫调﹑唱赚﹑词调﹑宋杂剧﹑元杂剧的腔调﹑形式﹑表现方法和演出技巧。如唱腔和曲牌之吸收词调;抒情性与叙事性唱腔的结合以及曲牌的联缀方法之吸收诸宫调和唱赚;念白﹑歌唱﹑滑稽﹑科诨之吸收参军戏﹑杂剧和院本;歌舞表演之吸收耍鲍老﹑跳竹等。它的歌唱﹑念白﹑科泛﹑舞蹈等表演艺术手段又受到杂剧和其它艺术的影响,逐渐发展至成熟阶段,既有整体性的和谐一致,又能各自发挥其所长,逐渐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和程序。
南戏的声腔开始是在汉族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南戏是载歌载舞的汉族民间小戏,连接若干首民歌加以歌唱,进入城市之后,才“使村坊小技进与古法部相参”(徐渭语,古法部指唐﹑宋大曲之类),广泛吸收传统音乐的有益成分,迄于成熟。王国维统计南戏的260馀首曲牌,出于唐宋词者190首,出于大曲者24首,出于金诸宫调者13首,出于南宋唱赚者10首,与元杂剧相同者13首,其它17首,可见词调在南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这些曲牌流传不少,昆腔﹑高腔﹑梨园戏等一些比较古老的声腔和剧种中,都存留有南戏音乐的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