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型半工半读教育?

2025-04-03 12:17:0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当代提倡的新型半工半读教育新在何处?
--------关于古今中外半工半读的分类说明
古代墨子带一帮学生,边学习边出外干活,鲁班带徒弟外出包揽工程,事实上都是半工半读。300年前,佩斯太洛奇自己办农庄,在农庄办幼儿园、办小学,此为近代半工半读雏形。1930年代,中国留法学生,自己找学上自己找活干,这种勤工俭学也属于半工半读。1958中国刘少奇大力提倡半工半读,学校办工厂和工厂办学校,都实行半工半读。
1996.10提出新型半工半读,打破每天半天干活半天学习老办法,寻找西部农村贫困家庭孩子职业教育办法。2003与国内外讨论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借鉴台湾建教班的模式,提出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为当代半工半读企校合作新模式。
这种企校合作模式,半工和半读可以灵活分段进行,西部和农村学校,可以跨越空间,与城市和东部企业建立合作互助关系,从而有效解决西部农村山区,贫困家庭孩子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成理论联系实际,逐步走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社会发展道路。
因此,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定义是:通过“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方式,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途径,实现自力求学全面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机构。






回答2:

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新型半工半读教育的终极目标!
* 网友提出"半工半读教育不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是教育在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窃以为这种观点只看见半工半读教育可以救助失学青少年解决上学费用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新型半工半读教育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这是提倡劳动光荣培养团结互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大举措。因而认为半工半读只是社会消除贫困之前的权宜之计,看不见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必将逐步走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的广阔前景!
劳动与创造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在劳动产品有了剩余而又不能满足需要的整个历史时期,便出现了种种占据优势地位者对他人劳动的巧取豪夺(剥削),劳动者遭受统治者歧视又为其提供骄奢淫逸的财富,因而出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不正常现象。欧洲中世纪文科中学和技术学校,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民间的师徒传授技艺,就是这种体脑分裂不正常社会现象的反映
半工半读由于裴斯泰洛齐的农场孤儿院产生影响,现代意义的半工半读在上个世纪的欧洲盛行传来中国;实则中国古代如公输班和墨翟,他们带领学生既读书又学习技艺,并靠技艺和劳动换取生活学习所需费用,这应该说是古代半工半读的传统方式。因此,半工半读非自今日始,其实质就是学习文化理论与劳动技艺同时进行,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尊崇文化理论而鄙视劳动技艺的教育相悖,以至数千年不能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制度。
从现实来讲半工半读可以救助失学青少年,然而,半工半读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逐步缩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必然走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而现代教育的“产学研”相结合,正是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合乎逻辑的发展。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来说,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培养其服务社会的劳动观念至关重要,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应该是新型半工半读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此,古老的师徒教育是半工半读的原始形态,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是半工半读学校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向国家教委提出的“新型半工半读教育”,2002年春向全国两会提出提案,2005.10.28国务院决定全国试点推动的新型半工半读教育,是形式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读结合办学模式,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成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逐步走向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现代教育。

回答3:

安我理解就是半玩,或半工作【娱乐性质】,又半读书。也就是“劳学结合,以劳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