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莱州湾地区海岸地貌特征

2025-04-04 07:22: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关于莱州湾沿岸的地貌,前人做过大量研究(蔡爱智,1980;韩有松,1982;庄振业,1987;山东省地矿局,1989;山东省科委,1990),但涉及海水入侵与海岸地貌关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还不多。开展莱州湾沿岸的地貌调查,可以全面地阐明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与区域地貌的关系,以期为查明海水入侵规律提供依据。

1.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简况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南岸和东岸,西起小清河口东至栾家口。区内地貌特点表现为:①地貌类型多样。如陆地地貌包括构造侵蚀丘陵、侵蚀堆积准平原、冲洪积平原、冲海积平原、海积平原等(图4-5),平原上古海道及古湖沼洼地发育;海岸类型有粉砂淤泥质海岸、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②南岸与东岸地貌结构不同。南岸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为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地貌较单一,东岸以低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滨海平原狭窄,绝大部分为沙质海岸,沙坝-湖地貌体系发育。

莱州湾南岸与东岸第四纪沉积特征有较大差异。南岸平原沉积厚度较大,一般在200~300m。沉积物成因类型以海滨潮滩相、湖沼相、河流冲洪积物为主,古河道沙体众多,砂层与粉砂黏土层频繁交互沉积。晚第四纪发生三次海侵,形成三套海陆相地层互相叠置,与区内古海水的赋存及咸水体的入侵活动有密切关系。东岸滨海平原狭窄,除龙口沿海平原第四纪沉积厚度在60m左右外,一般沉积厚度小于30m。沉积物以砂砾质海滨沙坝-湖相沉积和河流相冲洪积物为主,相变复杂,沉积物粒度较粗。区内仅全新世海侵对沿海狭窄地带有所影响。

2.资料来源及方法

资料来源于课题组野外实地考察资料,并应用卫星影像解译、水文地质及第四纪地质钻孔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地貌单元类型

大地构造轮廓和地质基础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莱州湾南岸和东岸沿海区域截然不同的两大地貌单元的结构特征(赵德三,1991)。

莱州湾南岸(自小清河口至虎头崖),属渤海拗陷区,新生代以间歇性持续拗陷为主,由鲁中山地北麓诸河流(如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胶莱河等)冲积而形成广阔的平原,是我国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该区平原地貌类型变化层次清楚,由南部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向北过渡为冲积平原,地势缓缓倾斜,直至莱州湾沿岸过渡为狭窄带状冲积海积平原、海积平原。自陆向海,海拔由30m降至2m。

胶东半岛海水入侵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河口海岸生态修复技术

由于莱州湾南岸新生代以来以持续拗陷活动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第四系厚度大而连续。所以,晚更新世以来三次大的海侵(沧州海侵、献县海侵、黄骅海侵),都曾入侵本区,且面积广大,南侵最大界限至寿光—寒桥—昌邑—新河镇一带,海侵层中赋予了丰富的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水,成为海水入侵的主要咸水来源。所以莱州湾南岸以古海水入侵为主。

莱州湾东岸(虎头崖至栾家口岸段)属胶东隆起区,新生代在断块抬升过程中,断块间差异升降十分明显,形成以剥蚀丘陵及山前低缓起伏的剥蚀-堆积平原为主的地貌,沿海形成沙质海岸和基岩海岸。该区地貌类型的空间组合,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地貌结构特点。自陆向海,由低丘陵过渡为波状起伏的山前岗地和洪积冲积平原,再缓降至滨海平原,海拔由700m降至3~4m。

由于莱州湾东岸沿海以丘陵地形为主,新生代在断块抬升过程中,断块间差异升降十分明显。平原面积狭窄,第四纪沉积厚度小而不连续,地势相对南岸较高。所以,晚更新世以来三次大的海侵只有最后一次,即黄骅海侵,入侵本区,且面积狭小,自虎头崖至辛庄镇呈狭窄条带状分布。加之,莱州湾东岸为岬湾型海岸,所以该区以现代海水入侵为主。但是局部地区也有其他入侵类型。例如,位于南阳河以北、金城城后张家以西的滨海平原地区,古地理环境以沙坝—湖环境为特征。全新世以来经历了陆生环境—岬湾环境—沙坝、湖环境—沼泽环境的演替序列(尹泽生,1992),复杂的环境演进过程使海水入侵也复杂化。在中全新世港湾环境沉积的海相砂层,分布广泛,并与现代海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它是本区现代海水入侵的主要通道之一。在晚全新世时期发育的湖环境,是滞留古海水的良好场所。滞留封存下来的古海水,一部分直接发生古海水入侵,另一部分经过后期蒸发、浓缩之后,生成卤水而赋存在古湖沉积层中,形成地下卤水入侵。所以本区以现代海水、古海水、卤水混合入侵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