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直很欣赏曹植,为什么最后曹丕占了上风?

2025-04-06 01:29: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从年龄来说,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去世时34岁,曹植比曹丕小五岁,生于公元192年,曹操去世时29岁,都已经成年。而且,当时两个人都已经有儿子了,曹叡生于公元207年,曹操去世的时候已经14岁了。曹植的儿子曹志虽然生年不详,但是推测下来,到曹操去世的时候应该也已经出生了。所以,无论曹丕还是曹植继位,都不太可能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

曹操考虑继嗣问题,是在曹操晚年,到关羽北伐的时候尚未最终决定下来。所以才有过让曹植率军出征,救援襄阳的打算,结果曹植因为头一天晚上酒醉,大军即将开拔,他作为主帅尚未到达军营,失分比较大。这时候已经是曹操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0年,这时候曹操尚未最终决定立谁为嗣。

从性格方面来说,曹操的人格有些分裂,既有悲悯天下苍生的一面,也有残忍嗜杀的一面,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很文青气质的一面。这反应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临死前,曹操还惦记着他到处收罗来的的妻妾们,怕他死了之后,她们将来没有办法生活。

曹植和曹丕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文采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说天赋,曹植显然要高一些。这从曹植恃才自傲,狂放不羁的日常生活风格就能看出来。这种风格作为诗人来说没有问题,但是要做一个政治家,而且是在天下大事未定,三国鼎立的大争之世,曹植这种性格是不太适合作为一方统帅的。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几个儿子,尤其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四个年长一些的嫡子,得出的结论是不太一样的。曹熊就不提了,比较平庸,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来看,肯定是看不上眼。曹彰也没有进入曹操的考虑范围,原因就是曹彰身为王孙贵胄,但是却喜欢自己亲自冲锋陷阵,干粗莽武夫的事情,曹操当然也看不上眼。

曹操人格分裂,既有雄才大略政治家的一面,也有多愁善感的文青的一面。如果他以文青的角度来看,显然看不上装得忠厚老成的曹丕,更欣赏狂放不羁、才思敏捷的曹植。但是如果从他作为君主选择接班人的角度来看,结论就刚好反过来了。祢衡、孔融、杨修的言行举止风格和曹植接近,但是曹操都很反感,应该也不会喜欢曹植这种风格。

所以曹操虽然曾经有过犹豫,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曹丕,说明曹操在大事上是并不糊涂的,没有妇人之仁,知道自己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继承人,才能更好的继承自己的事业。作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所具备,曹操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的判断上都是比较理智的,不会感情用事,这是基本素质。

实际上,曹操虽然有过犹豫,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把曹丕当作自己的接班人的,无论是贾诩提示他的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还是他对曹丕和曹植的政治能力的简单测试,更多的都是在考察曹植是否比曹丕更适合。

也就是说,曹丕是第一人选,如果曹植的表现更好,那么曹植可以进入备选,如果曹植没有通过测试,不是更好的人选,那么就还是曹丕。只有曹植比曹丕的表现明显优秀得多,曹植才会取代曹丕。但考察结果是曹植多次让他失望,表明曹植的政治素质并没有超过曹丕,而且还不如曹丕,所以还是选择曹丕。

回答2:

因为曹植的个人能力太差,还是远不如曹丕。在当时,曹魏无疑是最强的。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曹操晚年在接班人的选择上进退两难。根据中国古代的习俗,选接班人肯定都是长子优先。曹丕作为长子本应该就是首选人士,再加上他当时在方方面面都非常出色,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儿。

然而,曹操却还有一个十分聪明的三儿子曹植,他那时颇受曹操的喜爱,曹操曾一度想着让他当这个接班人。然而,曹植最终却被击败了,在曹丕登上王位后被排除在外并受到怀疑。为什么曹操后期会改变主意呢?许多人认为曹植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平时就知道和一些诗人饮酒作乐,并逐渐表现得放荡不羁。

这确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的确,在历史上,曹植经常和朋友喝酒,经常喝醉,喝醉酒了之后就会做出一些特别出格的事情,完全不考虑后果及影响。在关羽北伐期间,曹仁不幸被敌方包围。当时,曹操请曹植率军前去营救。结果,曹植那时却已经是喝得酩酊大醉,根本无法起身前去营救。显然,这已经是十分荒谬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曹操深知这个天下是强者的天下,他的继承人是要继承这些他们曾经辛苦拼杀下来的天下。是要用武力消灭天下所有的诸侯,统一天下的。可显而易见,曹植的种种行为并不能担此大任。曹植没有当权者的气魄。他整天喝酒,写诗。他甚至借酒浇愁,当众犯法。这样的人,在曹操的眼里,是肯定不能继承他的位置的,否则他一生的心血就会断送在曹植的手中。

回答3:

曹植在三国时期才气逼人,自幼就已经天资过人,曹操很看重,甚至打算让位于曹植。但是曹植是一个有才华的才子。接替曹操的位置还是经验很欠缺,曹植在政治上还是一个毛头小子。曹植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曹植却不懂帝王心术。而且曹植多次触怒了曹操,最后让本来想让位于他的曹操却传给了曹丕。

曹操虽然是一个枭雄,但是却十分爱才。所以当自己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儿子很是高兴,曹操之所以很看重曹植,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因为曹植很有才华。曹植这一点打动了曹操,曹操对他很是欣赏想把他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奈何曹植自己不争气,多次辜负了曹操的栽培。曹操多次带兵的时候都带着曹植,曹操打算让曹植带兵出征历练。但是奈何曹植做一个才子还行,打仗却没有很好的才能。令曹操十分不满,曹操为此对曹植很失望。

曹植失宠跟野心勃勃的曹丕有很大的关系,曹操对曹植的喜爱自然让曹丕很嫉妒。而且曹操想要扶持曹植自然就威胁到了曹丕的地位。曹丕暗地里没少对曹植捅刀子,加深了曹操对曹植的误解,曹丕比起曹植来说更懂的帝王心术。

虽然曹操很爱才对曹植很看重,但是曹操希望选出的是能够管理天下的帝王,而不是曹植这样的书生意气的才子,所以曹操最后选的接班人是曹丕而不是有才华的曹植。

回答4:

其实曹操最欣赏的应该是自己的嫡长子曹昂,最喜爱的是小儿子曹冲。曹丕小时候也受宠,十岁还上过战场。只不过,相对于曹植来说,曹丕在某一段时间之内确实是不如曹植受宠的。

先说曹操的梦吧,曹操的梦想我觉得很简单,就是整个国家可以再度统一,老百姓安居乐业。能够吃饱穿暖。这样的话,曹操需要的继承人绝对不是曹丕这样的脾气比较暴躁的人,相反的曹植很温和。所以,曹操认为曹植有仁爱之心,可以担此重任。但是曹植没有曹丕名正言顺,曹昂死后,曹丕顺理成章的就是继承人了。

曹丕真的和年轻时候的曹操太像了,他们的都小心眼,至于好不好人妻这一点就不知道了。反正,曹操不是很喜欢曾经的自己,在曹丕十岁之后,曹操可能觉得儿子越来越像以前的自己了。真的是让人喜欢不起来。

再说曹植。曹昂被困的时候,曹操让曹植领兵解救曹昂,可是曹植呢?喝了个酩酊大醉。大儿子殒命,曹操开始对曹植有了不同的想法,是的,觉得这个儿子太文人的酸腐,心理承受能力差,简直不堪重用。

所以,没有儿子了,自然只能选择曹丕了。其实曹丕真的不差,毕竟他曾经也是建安七子,文采不输给曹植。也不要老说曹魏的政权是亡在了曹丕手中,不管是谁,遇上司马家族的司马懿,我觉得都讨不到好,就算是诸葛亮,不是也和司马懿不相伯仲,还熬不过司马懿早死了吗?

回答5:

曹操也一直欣赏曹丕,欣赏方面不同,曹植不了解实际,对治理国家认识不足,缺少果断,这方面不如曹丕,曹植曹丕适合职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