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烈帝初在位,锐意图治”这篇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2025-04-06 09:43: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选自明史: 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原文‘’庄烈帝【指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初在位,锐意图治,数召见群臣论事。然语不合,辄诃谴。‘’翻译:庄烈帝刚当皇上的时候,励精图治,一心一意想治理好国家,屡次召见群臣讨论国事。但话不投机,总是以皇帝呵斥怒责结束。

一、《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摘录)

庄烈帝初在位,锐意图治,数召见群臣论事。然语不合,辄诃谴。而王永光长吏部,尤乐沮之。澄城人韩一良者,元年授户科给事中,言:“陛下平台召对,有‘文官不爱钱’语,而今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向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俸薪几何,上司督取,过客有书仪,考满、朝觐之费,无虑数千金。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臣两月来,辞却书帕五百金,臣寡交犹然,余可推矣。伏乞陛下大为惩创,逮治其尤者。”帝大喜,召见廷臣,即令一良宣读。读已,以疏遍视阁臣曰:“一良忠鲠,可佥都御史。”永光请令指实。一良唯唯,如不欲告讦人者,则令密奏。五日不奏,而举周应秋、阎鸣泰一二旧事为言,语颇侵永光。帝乃再召见一良、永光及廷臣,手前疏循环颂,音琅然,而曰“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则掩卷而叹。问一良:“五百金谁之馈也?”一良卒无所指。固问,则对如前。帝欲一良指实,将有所惩创,一良卒以风闻谢,大不怿。谓大学士刘鸿训曰:“都御史可轻授耶!”叱一良前后矛盾,褫其官。

二、译文

庄烈帝刚当皇上的时候,励精图治,一心一意想治理好国家,屡次召见群臣讨论国事。但话不投机,总是以皇帝呵斥怒责结束。尤其是吏部尚书王永光,总是与皇帝唱反调。只有澄城人韩一良,一位新调任的言官韩一良予以了回应。韩一良是个勤政廉洁且敢做敢为的官员,任陈留县长(知县)时,河南省委书记(巡抚)郭宗光为魏阉修建生祠,韩一良就坚决抵制,拒“献”银两,结果七年不得升迁。魏阉倒台后,因政绩卓著且“清官第一”,韩一良被重用为财政部独立监察官(户科给事中)。因为对皇帝空喊道德口号的做法有疑义,韩一良就给皇帝上了一疏。 其《劝廉惩贪疏》说:当今,何处不是用钱之地?无官不是爱钱之人?买官要钱,升官要钱,官员交际联谊要钱,考课打点上面要钱,“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都来自索拿卡要。韩一良还举例说:自己只是七品芝麻官,而且平时不善社交,但两个月来拒收的礼金也有五百银两。由此类推,位高权重的官员就可想而知了。为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韩一良建议皇帝先打大“老虎”,让百官受到震怵。

三、《明史》简介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四、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明朝第十六位皇帝[2] ,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帝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乾隆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他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最后以身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