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命甘闰钓鱼山上筑城,作为合州军民避蒙古兵锋之地。
淳祐三年(1243年),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贤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石照县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钓鱼城”之名始传于世。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10万大军进入川峡四路,欲效西晋灭吴之法,先取长江上游,然后水师顺江东下,配合陆路平定江南。然而,他急欲统一中国的脚步却意外地止于一座扼守在嘉陵江上、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钓鱼城下。 因身中炮石而伤重不治的蒙哥,临终前留下“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的遗诏。 蒙哥驾崩之后,为争夺皇位,各路蒙军纷纷回到草原。这使得南宋的历史又延续了20年,也使得蒙古西征的高潮至此终结。
——————————
距今约800年不到
合川钓鱼城不是重庆余玠所建,而是孟珙部将甘闰所建。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孟珙擢升“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即四川奉节白帝城)”,总领“夔州、利州、潼川、成都”川峡四路,即管辖今四川、重庆、贵州以及湖北恩施、陕西汉中等地,并节度“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鼎(今湖南常德和益阳地区)、沣(今湖南张家界地区)”军马。
南宋统军诸使之节制顺序为:都督、督视 >宣抚使 >(安抚)制置大使 >宣抚副使 >招讨使 >(安抚)制置使 >安抚使 >制置副使 >镇抚使。
为便于前线作战指挥,奉节夔州的总指挥孟珙,派遣部下彭大雅到今重庆渝中区一带的荒山上,新筑重庆山城。彭大雅又派出部将甘闰于合州(今重庆合川)东十里钓鱼山上筑寨。
从此,历史上才有了“重庆山城”和“合川钓鱼城”!
另外,据史载,1259年(开庆元年)初,蒙哥汗亲率大军进攻四川,兵临合州钓鱼城下时。宋军王坚因势单力薄,只闭城死守,拒不出战。双方由于实力过于悬殊,所以并无什么像样的激烈大战。僵持至旧历六月,“帝不豫,七月癸亥,帝崩于钓鱼山”,中国一些史料采用民间传言和戏说,说蒙哥是“中流矢”战死。
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南宋时期,今重庆合川一带,还非常荒凉。山高峡深,多原始森林,史书说当地“山水皆有瘴,而水气尤毒”。世界蒙史权威拉施特《史集》也清楚记载:钓鱼城夏天气候极度恶劣,北方大漠来的蒙军,因水土不服,霍乱流行,伤亡严重。蒙哥也不幸染疾,遂以嗜酒治病,伊斯兰教历655年1月突然恶化而去世。蒙军只是因瘟疫而失去战斗力,无力继续征战,自己撤返,暂时退出了四川。但,仅暂停几个月,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后,又开始继续征伐南宋。
参考:南宋【夔州路】保卫战
https://wenku.baidu.com/view/6117e609bb68a98271fefaea.html
700多年了。
自古钓鱼山就是官民宴游之地,是为“合川八景”之一——“鱼城烟雨”。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命甘闰钓鱼山上筑城,作为合州军民避蒙古兵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