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父母在和自己孩子相处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的亲热,感觉相处的时候中间总有一些东西把双方隔开,会觉得农村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很多农村孩子在长大之后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冷淡,相反他们的孩子则会和父母相处的非常好,一般情况下孙子孙女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时候就会特别的温馨,充满了温情。
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不知道怎样面对长大的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关心。
很多农村父母的知识水平并不高,他们的语言说出来是苍白无力的,当你长大之后他们和你的代沟也越来越明显,在面对你们的时候不知道该和你们聊一些什么,长时间的和土地打交道已经让他们和这个世界的发展脱轨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微信、什么是QQ,在你小的时候,他们对你也是很亲热的,就像对你们的孩子一样。
对于他们而言和孩子相处更加自在,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你的孩子们是非常依赖他们的,而这种依赖的感觉,让他们回到了从前,孩子们会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他们也可以回答出来,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其实还是因为他们是你的孩子,所以才会爱屋及乌。
在中国,有种心理现象叫隔辈亲。就是爷爷奶奶对孙子的疼爱远远超过儿女,也超过当年养育儿女时候对自己子女的情感。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 从孙儿那里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中国传统的理念里,重视子孙昌盛后代的繁衍,父母生育子女是个人的能力,能否传承是父母关心的,当儿子能生育子女时候,祖辈的心理是快乐的。从家族传承的角度,孩子的生命是是家族生命的延续。
二、从孙儿那里获得快乐与希望。老人饱经世事沧桑,在纯真的孩孙那里感受到纯洁的快乐,返璞归真。孩子的茁壮孩子的天真笑容可爱的话语时常逗得老人忍俊不禁,让老人感受生命的快乐,看到生命的希望,老年人孤独寂寞,儿女工作忙不能陪伴,孙辈陪伴了老人的寂寞时光。儿女已经定型,但孙子充满希望,从孙子身上可以看到无穷的未来。
三、在孙辈那里重获人生价值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在多方面处于衰退状态,但与儿孙的玩耍、教导他们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我价值。
四、从孙儿那里弥补自己当年在子女教育的心理需求。孩子与爷爷奶奶更亲的原因还在于祖辈和父辈的责任差别,父母子女之间对人生教育有不同的理念,产生冲突;但与孙辈没有冲突,关注点更多集中快乐的孩子身上。一方面,父母比爷爷奶奶承担了更多教育孩子的责任,为了避免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他们会很严谨地跟孩子相处,并对其做出更多的行为约束,而爷爷奶奶没有这层责任,可以更放肆地爱孩子,甚至把当年因责任扣留的疼爱都给了孙子辈。另一方面,当年没有对儿女实现的愿望,也在孙辈身上予以满足弥补。
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农风采,带你了解更多的农村人和事。如果想持续收到本栏目,请点上方蓝色字“关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农村“隔辈亲”慢慢淡化,越来越多的老人不愿带孩子了,为啥呢?
在农村人们常说“隔辈亲”,就是说爷爷奶奶都特别疼自己的孙子孙女,比当时疼自己的闺女儿子还要疼,都特别的娇惯孙子孙女,甚至把他们宠上天,孙子孙女就是家中的老大,不管干啥爷爷奶奶都要依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如今再回到农村的时候会发现,农村的“隔辈亲”现象慢慢淡化,越来越多的老人都不愿意带孩子了,为啥呢?
1、受累不讨好
现如今的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代沟,好多方面想法都不同,而老人带孩子的时候,虽然非常的辛苦,但是却有时候经常是受累不讨好,看了半天孩子到最后却捞得一身埋怨,怪老人太娇惯孩子,没给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反而让孩子出现了好多不好的习性,最终将孩子的所有不好都归咎于老人的不是,所以时间一长,好多老人就不愿带孩子了,不带孩子的话,时间一长,就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慢慢变淡了。
2、忙着挣钱
在农村,年轻人一般结婚都比较早,所以好多老人年纪轻轻的就充当上了爷爷奶奶,可是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到达退休的年龄,还在外面打工挣钱,如果回家看孩子的话,就没有办法挣钱了,可是现如今的老人觉得,自己手里必须要留点钱,好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不能老了以后啥事都要和子女要钱,如果那样的话,难免会遭到自己的嫌弃,所以老人们都想趁着自己还年轻,有能力挣钱就多挣点,所以好多老人由于忙着挣钱,就没有时间在老家看孩子了。
3、年轻人不懂感恩
现如今在农村出现了一种伪孝现象,好多年轻人觉得老人给看孩子是理所应当的,从来不懂得感恩,而且如果老人不给看孩子的话,还会埋怨老人,觉得都是老人的不对,从来不考虑老人的自身身体状况,其实这就是一种不孝顺的表现,所以慢慢的好多老人就不想给年轻人看孩子了,然后“隔辈亲”也就慢慢的淡化了。
现如今农村这种“隔辈亲”的现象真的是越来越淡化了,老人不愿带孩子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了,希望农村的年轻人们能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多理解一下老人,然后一家人和和气气的过日子,你说呢?
这是真的,是中国文明,文化,人情最基本的体现,比如些说法,比喻,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作胫,这都是血缘,亲情比其他民族要善良,强烈。 我自身也深深体会到了隔辈亲,仔细想来原因如下,作为农村人,或普通老伯姓,或多或少都吃过苦,在自身成家后,为生活奔波,都只能温饱,很少有时间周到的照顾儿女,大多的教育关爱都是在覆行家长职责,大部分儿女的所需都不能满足,一是没有基本的条件,钱,二是要积极劳动,累,儿女长大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而我们己年长,看到孙儿孙女,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儿子女儿的童年,作为父辈很对不住她们,没有给他们应得的生活,儿女们还在重复父辈的劳绿,为生活为儿女苦苦争扎,不知何日是头?自责自卑之感由然而生,而自已不但帮不了忙还成了负担,很想把对孙儿孙女的那份爱,体现在儿女的身上,但她们以是成年人了,以不适应那种关怀与爱的表达,同时出于对儿女们的生活抌忧,对孙儿孙女们,身体,生活,与未来的整个家庭的抌忧,隔辈人只能把更多的情与爱,更多的思念与牵挂寄托在孙儿孙女的身上,因为他们还小,天真烂漫,不知忧愁,还不知父辈的艰辛与无奈,每当我抱他们,亲他们思念他们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儿子,与女儿的身影从来都挥之不去。唉这就是中国人的情结吧!
关注
这是真的,是中国文明,文化,人情最基本的体现,比如些说法,比喻,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作胫,这都是血缘,亲情比其他民族要善良,强烈。 我自身也深深体会到了隔辈亲,仔细想来原因如下,作为农村人,或普通老伯姓,或多或少都吃过苦,在自身成家后,为生活奔波,都只能温饱,很少有时间周到的照顾儿女,大多的教育关爱都是在覆行家长职责,大部分儿女的所需都不能满足,一是没有基本的条件,钱,二是要积极劳动,累,儿女长大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而我们己年长,看到孙儿孙女,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儿子女儿的童年,作为父辈很对不住她们,没有给他们应得的生活,儿女们还在重复父辈的劳绿,为生活为儿女苦苦争扎,不知何日是头?自责自卑之感由然而生,而自已不但帮不了忙还成了负担,很想把对孙儿孙女的那份爱,体现在儿女的身上,但她们以是成年人了,以不适应那种关怀与爱的表达,同时出于对儿女们的生活抌忧,对孙儿孙女们,身体,生活,与未来的整个家庭的抌忧,隔辈人只能把更多的情与爱,更多的思念与牵挂寄托在孙儿孙女的身上,因为他们还小,天真烂漫,不知忧愁,还不知父辈的艰辛与无奈,每当我抱他们,亲他们思念他们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儿子,与女儿的身影从来都挥之不去。唉这就是中国人的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