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不叫《诗经》,只称《诗》《诗三百》或《诗三百篇》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被称为《诗经》。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各地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是笙诗(有目无文),实为305篇。相传为尹吉甫采集编选,最后又由孔子修订成集。
《诗经》由孔子修订以后,孔子一直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经典教材之一,并成为后世儒家教育的经典之一,成为儒家诗学、诗教思想的最重要的源泉。
说到《诗经》,就不得不提及所谓的“《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说的是《诗经》的内容,是从音乐的性质来分类的(那时的诗歌都是配乐的,远古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不分家),《风》即《国风》,分十五国,都是民歌,是当时全国各地的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是正声,是当时周人的正声雅乐,“雅”就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王族和贵族的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